过去几年,农产品经历了一轮大牛市。
第一轮大牛市,主要是起源于疫情之间的货币大放水,以及疫情期间供给端出现的问题,这是所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2022年,大宗商品出现了一定的分化,以原油为代表的工业品随着疫情的消退以及美联储加息,而开始走熊,但是农产品却依然坚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2022年极端天气导致农产品纷纷减产,另一方面是俄乌冲突导致世界粮仓之一的乌克兰出口大幅减少。
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新一季农作物的生产而正在发生变化。
同时,由于2022年持续加息,2023年全球进入衰退期,全球总需求可能会加速退坡。需求降低,供给增加,农产品的熊市已经来了。
2023年宏观基本面是东升西降,国内基本面向上,而海外需求下滑,所以黑色商品表现较为坚挺,但农产品受到国内经济复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农产品本身就是刚需,疫情期间消费降低相对有限,同样疫情消退后,反弹的消费量也相对有限。
与黑色商品相比,农产品的全球化属性更强,因为农产品的需求是以人的单位的,而不像工业品,中国的需求波动对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更大,因为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
目前,海外需求的下降是可预期的,随着欧美加息的持续深入,欧美衰退是很难避免的。因为疫情三年,各国增加了大量的政府债务,以支撑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但这些支出大多数非生产性,不能带来未来收入。因此,各国政府普遍面临债务危机,政府赤字扩大,法国进行养老金改革背后就是政府的债务危机。
接下来,各国政府的支出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高,否则就会面临货币贬值问题,通胀上升,而政府的支出是居民和企业的收入,所以欧美会向紧缩迈进,需求会逐步下滑。
国内来看,市场对于中国复苏的预期有强预期和弱预期,这一点市场有争议,在外需和房地产不振的情况下,国内政府主导的投资成为主流,但消费也比较羸弱,3月CPI也仅仅上涨0.7%。
政府主导的投资可能会带来工业品价格的大幅反弹,相反,如果是农产品,即使消费弱复苏,国内总需求对全球总需求的影响相对有限。
因此,在总需求下滑的背景下,做空农产品比做空工业品更具有确定性。
当然,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全球总需求是不是一定会下降。关于这一点,市场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欧美会软着陆,我并不乐观。过去多次加息中,有的是软着陆,有的是硬着陆,如何区别?
关键要看,在过去一个周期中,债务总量的增加规模,而2008年以来,全球各国政府债务都在持续增加,特别是美国,而疫情的突发让债务再次快速累积,长债务危机提前爆发。
各国政府面临一个问题,继续维持当前高支出,货币会贬值,通胀上行,不维持当前的高支出经济就会出问题。通胀还是衰退,全球政府都在面临这个选择。
其实,中国的通缩已经提前出现了,CPI一直处在低位。另外,作为全球产业链上游的韩国,已经率先感受到了寒风。韩国4月前10天出口额同比下降8.6%,为140.27亿美元。今年累计贸易逆差为258.61亿美元。
历史上来看,韩国出现贸易逆差,恰恰是经济走弱的前瞻指标,前两次,分别是2008年和2000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