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资本市场的重组并购在全球的业务已经大大超越了IPO,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中国的资本市场重组与成熟市场的重组业务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
1、成熟市场的重组往往是强强整合,或业务产业链整合,或业务竞争对手的整合,目的就是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提高行业话语权;
2:中国的重组多数是垃圾壳装入优质资产,目的是在二级市场获利。
这两年中国资本市场为何重组对市场的吸引力减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能够自主决定的不用审批的重组模式往往是现金并购,这个模式对上市公司的好处是股本不变,决策迅速。缺点是在大环境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消耗了企业的大量现金,增加了企业的负债,如果被收购的企业业务发展很好,倒还不错,如果被收购企业业绩不及预期,对上市公司就是劳命伤财。一个业务发展很好的企业被现金收购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在一级市场就可以获取很好的现金投资。
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并购企业,在欧美市场主要是上市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说了算,在中国目前采用审批制。欧美市场这种机制好处是明显的,企业由自己作主决策迅速高效。
中国为何要采用审批制呢?管理层的顾虑也有道理:
1、被收购企业的估值合理么?
2、上市公司有并购的能力么?
3、中介机构服务符合预期么?
4、主导重组的是企业自己还是中介还是二级机构?
即使在证监会严格审批的情况下,如果有大数据分析中国这么多年的重组并购业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多数重组并不成功,募集资金收益率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暂不表述。
上周末,证监会推出鼓励重组政策这是好事,预计很多小市值公司会得到资金追捧,流动性也恢复到良好的状态,但是重组如何操作有很大学问。建议管理层多研究欧美市场重组规则,看看哪些可以直接复制。我们需要反思:为何证监会严格的审批下,过去还有巨量重组案件募集了天量资金却效益不佳,问题出在哪里?这是对社会资金的大量浪费甚至吞噬啊。现在一批公司上市不久就业务下滑而且市值严重缩水,这种公司多数都是上市前包装出来的,他们的保荐机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如何?这种不诚信的公司与不称职的中介再联手玩重组让企业焕发青春?你信么?反正我不信。
给二级市场韭菜们提供两个建议:
一个垃圾公司如果装入一个优质资产公司玩蛇吞象:管理层、董事会居然没有大的调整,建议炒作一把就跑吧,他们没有管理能力不陪伴他们为上策。如果优质资产公司管理层控制壳公司了董事会,还可以长期跟踪。
如果是一个很优秀的投资管理公司且有大量的全球资源收购了一个壳,这个壳股票可以重点关注,毕竟巴菲特的模式是成功的。
春天患感冒一般都是病毒性感冒,重组的春天来了市场会如何?也许是冰与火的时代来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