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多年没见面的好友通话,他告诉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家里除了结婚的费用,还另外多给了他200万元的现金。问我该怎么打理这些钱才能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稳稳拿到年化15%的收益。
我的这个朋友跟我认识差不多15年了,之前经常厮混在一起打游戏喝酒撸串,最近几年我们先后毕业参加了工作,联系不如以前勤了,但是对于他的了解,用一句黑帮电影的经典台词形容就是:“这小子哪瓣屁股上长的痣我都门儿清。”
他的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重点中学教师,父亲还是教数学的优秀班主任,算的上是中产家庭。目前在北京一家中字头的研究所工作,平时特别忙,消费欲望也不强。税后年收入差不多20万,早年在丰台区角门购有一套80平的房子和一辆15万的代步车,无贷款,而且是个不婚主义者。这货的性格相当内向又特别单纯,内向单纯到什么程度呢?
大一刚开学那会,我跟他去网吧打游戏,碰到一个自称“聋哑”的小姑娘跟他推销自己手工做的玩偶,20块一个。这个兄弟脸“刷”一下就红了,手一边抖一边从裤兜里拿出自己仅有的100块,要买5个。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就是想告诉大家,我这个朋友的性格其实是具备相当典型性的:有不错资本金规模、无家庭负担、工作忙无暇打理财富、风险厌恶、不贪婪、是个对理财知识只知道皮毛的佛系小白投资者。
我给出的建议是:
1.现金资产30万(15%)。
2.投资类资产。150万(75%)。
3.保险类资产20万(10%)。
4.并且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和资产配置比例。
具体来看:
1. 现金资产并不是银行的超低利率的活期定期存款,也不是购买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
因为存银行不仅贬值,而且这几乎相当于免费把钱借给银行房贷,而且预留出现金资产一方面是为了应急,另一方面也是为抓住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带来的抄底机会。
现金资产的投资方向主要是货币基金,而且最好是能当天提现的产品,最长最长不能超T+2,否则就失去了现金的属性意义。
比如说突然有一天急需用钱或者股市恐慌性大跌出现了抄底的信号,但是钱不能马上提出来,问亲戚朋友借又张不开口,网贷利率高风险大,这就十分难受了。所以无论何时都要给自己留足够的现金储备,这样才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2.投资类资产是这套方案的重头戏。通常又会有如下的细分领域:
(1)股票类资产67.5万(45%)
(2)债权类资产67.5万(45%)
(3)商品类资产15万(10%)
原因我解释一下:在《积极型资产配置指南》一书中,作者提出要构建一种全天候的资产配置模型的概念,我深以为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模型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不断的资产再平衡,在资产价格低的时候买入,在资产价格高的时候卖出,实现低买高卖。
首先,经济规律是具有周期性的,在不同的周期就会有不同的资产迎来表现机会,并且周而复始。
如果经济低迷,宏观利率一路走低,那么债券迎来了牛市。比如2018年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高达为15%。
按照历史经济规律,债券牛市快结束的时候,股市就开始走牛,股市冲过高点转熊以后商品价格迎来上涨期,商品价格回落以后整个经济陷入萧条,又该回到“现金为王”的时期。
有人就要问了,一边赚一边赔,最后不也就正负相抵了吗?
所以这套模型的精髓就在于动态再平衡。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你的模型中,股债配置为50:50,某一年债券价格上涨,比例变成了40:60,这个时候你做一次再平衡,将债券赚了的10加到股票上,让比例重新变成50:50,假如第二年,债券没涨但是股市涨了,就再做一次平衡。
其原理就在于,每一次平衡都是一次强制的高抛低吸,高抛表现好的资产,提前低吸布局表现差的资产,并且是无脑操作,虽然可能没有暴涨,但是也躲过了暴跌行情,赚那份稳稳的收益,特别适合没有足够精力并且投资纪律性不强的人。
10年前我就按照这种策略坚持投资,直到今天,上证指数十年原地踏步,而我的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能达到18%,而且非常稳定,稳定得甚至有点无聊。
需要说明一点,我说的股票资产不是个股,个股风险太大,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其次,商品中包含有黄金资产,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不起眼的黄金配置比例,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比如英国脱欧、中东冲突和新冠疫情,黄金能够很大程度上平滑你的资产波动,相当于给你的资产系上了安全带。
如果你买股票爆了雷,亏了一半,那么大约需要7个连续涨停才能回本,而在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亏一半很正常,7个涨停板可难如上青天。所以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投资有两条规矩,第一条是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条是永远记住第一条。”指的就是避险资产的作用。
再次,如果说股票资产的作用在于进攻,那么债券资产的作用就在于防守。
大家可以查阅一下债券的历史走势,除了在恶性通胀环境下,政策的大幅加息导致债券表现不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涨的,只不过是涨得多和涨得少的差别。所以债券更多情况下扮演的是“压舱石”和防御的角色,股票才是进攻的利剑,这一点不能搞混了。
3.保险类资产是保命符。其实在中国,人们的购买保险的意识并不强,本质上是侥幸心理作祟,觉得倒霉的事情和重大疾病不会砸到自己头上,或者是如果交了保险却没用到,自己就会有一种亏本的感觉。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网上有一句话:“60%的人会把自己60%的积蓄用在自己生命最后的28天里。”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病致贫、因祸致贫。很多老人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辈子攒的积蓄因为一场大病最终都给了医院,或者年轻人掏空了“六个钱包”好不容易攒了首付买了房,结果因为开车不小心剐蹭了行人和豪车,不得不变卖房子赔款。
虽然这些话很不好听,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风险,与其天天担惊受怕,还不如买一点保险,每年可能也就花费几千元,但是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救全家的性命。所以别看现在我朋友手里有200万,可等真出了事,恐怕就算有2000万,也依然填不满灾难的窟窿。
别跟我说你有医疗保险和机动车强险,你要知道,真碰到了大事,这些保险的赔付额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买保险就是买安心,用上了能给你挡9成的伤害,用不上那就当做是破财免灾了。
总结,投资不是赌博,绝对不能有一夜暴富的赌博心态,而是应该有自己的资产配置体系、投资纪律和风险意识。投资注定是一场艰难而又孤独的旅行,衡量标准不在于一时速度的快慢,而在于谁能走得更远更稳。
不要羡慕那些在牛市中赚得盆满钵盈的“股神”而蜂拥入场,更不要嘲笑在熊市赔得倾家荡产的韭菜散户而慌不择路离场,而是要不忘初心,保持耐心,拥抱信心,用平常心走好自己的投资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