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暴风科技公布了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第三季度暴风营收约4.02亿元,相较于上年同期的1.96亿元,增长了203.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8.76万元,同比下降了97.16%。
昔日妖股,如今盈利依赖政府补助
暴风科技于2015年03月24上市,成为了A股市场中少有的科技概念股之一,其最初发行价格为7.14元。到2015年5月21日,暴风科技股价从最低的9.43元一路上涨到327.01元,涨幅达到3367.76%,创造了36个涨停板。如此涨幅,称为“神股”也不算为过。
暴风科技身披的各种概念外衣堪称“酷炫屌炸天”,这些概念包括:互联网+、虚拟现实、文化传媒、智能穿戴、次新股、高送转。个个都是当时广受追捧的热门概念。而其一路大涨的时期,也正是去年上半年A股狂飚猛进的时刻,人靓条顺、生逢盛世,不火也很难。
而这样一支妖股,如今业绩却没有太多的亮点。此次财报披露的净利润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实际上为亏损600万元;财报还显示,在非经常性收益中,暴风在前三季度有一笔2424万元的营业外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4%,主要系转让无形资产以及确认政府补助所致。其中,确认的政府补助约为1531万,转让的无形资产为内部一个“暴风看电影”的产品。这意味着暴风集团三季度的运营情况实际上是亏损的,盈利全靠的是政府补助。
实际上,暴风可说是那政府补助的专业户,2014年和2015年都相继有新闻曝出暴风靠政府补助增饰利润,实质盈利颇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暴风每年都计提了约500万到1000万不等的政府补助,占净利润的比例也从约一成升到了今年前三季度的近八成。
估值将近15亿的暴风魔镜被曝大规模裁员
作为暴风科技的参股子公司,暴风魔镜成立于2015年1月30日,生态模式为“技术+产品+内容+产业链”。截至目前,官方披露的融资共2轮:2015年4月,获得1000万美元首轮融资,估值超5000万美元。此后,今年1月宣布获第二轮融资,融资金额2.3亿元人民币。
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获得几亿元人民币融资、估值一度飙升至14.3亿元人民币以上,这样一家看似风光的公司却在此前被曝裁员,来自媒体的报道称,暴风魔镜启动了新一轮的裁员,规模涉及公司一半左右的员工,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有人员变动,部分部门甚至被裁。
有行业人士认为,暴风魔镜已经接近9个月没有新的大幅度资本动作,证明了资本的寒意;加上暴风魔镜500人的团队规模,2.3亿元能维持的时间有限,在寒冬之际,为了存活下去,削减成本也不失为理智之举。
但是针对近段时间传闻的暴风墨镜大规模裁员一事,暴风集团CFO毕士钧向媒体回应称,暴风魔镜的确进行了内部人员调整,不过并非半数裁员,而是将100多名员工分拆到了旗下其余几家合资子公司,最后被裁掉的只有50余人,仅占暴风魔镜全部员工的10%,属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末位淘汰。
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二季度,新获得融资的创业公司仅5家;同时,VR眼镜的出货量已经有逐渐下滑的趋势。整个行业日趋寒冷,无论是否真的大裁员,我们都可以看到暴风魔镜过得的确不是很容易。
寒冬未至,看来曾叱咤风云的“妖股”暴风已然提前入冬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