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调雨顺的初秋,资本市场上迎来了过会的第213家企业。这也是中信证券今年保荐成功的第29单IPO项目。
8月2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77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浙江众鑫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
据招股书,众鑫股份主营业务为自然降解植物纤维模塑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利用蔗渣浆、竹浆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通过模具塑造成型,实现吸塑、注塑工艺的造型效果,是塑料制品的良好替代,广泛应用于餐饮、快消、医疗、工业等领域。
公司主要产品为餐饮具及精品工业包装,餐饮具系用于餐饮或类似用途的器具,主要包括餐盒、盘、碟、刀、叉、筷、碗、杯等。
然而,有投资者在与玄豹财经一起分析公司财报时,却提出了如下的质疑。
频频收购为上市“增收”
在IPO前收购实控人资产,使众鑫股份成为投资者眼中最为“扎眼”的一抹红。
据资料,2021年7月,众鑫有限与众生纤维签署《股权收购协议书》,以换股方式收购众生纤维100%的股权,当时交易价格系在众生纤维、众鑫股份截至2021年1月31日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基础上确定,众生纤维作价约1.56亿元,众鑫股份作价约2.64亿元。2021年8月,众生纤维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根据资料显示,众生纤维成立于2012年12月,主营业务为自然降解植物纤维模塑产品、设备、模具的研发、生产、销售。在上述股权收购前,滕步彬和季文虎分别持有众生纤维51%、49%的股权。而滕步彬为众鑫股份的实控人,季文虎为滕步彬的一致行动人。
其实,此前的2021年8月,众生纤维已作价21336万元向江苏红算盘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杨建勋、陈劲、程明、张春生、宋清福等广西华宝全部小股东收购其持有的广西华宝42%的股权,实现对广西华宝的全资控股。而在2021年3月,众生纤维还向实控人收购了其控制的绿四季的经营性资产,并承接相应的人员和业务。
通过频频交易,众生纤维、广西华宝最终合并到众鑫股份中。据了解,众鑫股份的产品以外销为主,产品现已销往超80个国家和地区,9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都来自外销收入,北美洲是其主要市场。自此,众鑫股份完成了延伸业务产业链,提升未来盈利能力;减少关联交易,为公司上市清路的任务。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众鑫股份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5635.17万元、57841.54万元, 2021年则增至91032.23万元。
至此,众鑫股份“增收”完美收官。
虚增资产?
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0.70亿元、1.11亿元、1.22亿元;存货分别是1.05亿元、1.25亿元、1.51亿元;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8.68次/年、9.55次/年、10.73次/年,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4.12次/年、5.09次/年、6.52次/年。
对比来看,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在逐年增长;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也是逐年增加。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2022年的存货周转率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
这个结论得到了证实。招股书称,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保持在较高水平。行业平均值分别为6.15次/年、7.31次/年、7.56次/年。行业存货周转率平均值分别是4.77次/年、5.09次/年、5.20次/年,公司存货周转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相近,维持在较高水平。
同时,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39.62%、33.23%、28.05%,而同业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均值分别是28.03%、20.64%、20.20%。
由数据可见,虽然公司的毛利率略有下降,但是却远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同类可比产品的平均水平。
玄豹财经注意到,在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的主要问题中,第二个问题是:请发行人代表结合与可比公司主要成本结构及差异情况、主要燃料热值消耗、生物质燃料主要供应商及采购价格、大额锁价订单执行情况等,说明报告期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合理性,成本核算相关内控制度及执行是否有效。请保荐代表人发表明确意见。
然而,对于公司的回复,业内人士很不认可。因为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三年来一直在明显提高,相同行业、相同的生意模式下,如果一直在明显提高,就有可能是企业经营恶化的前兆,也有可能是应收账款有很大一部分是虚增过来的,因为报表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同行业多很多。
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据招股书,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别为391.07万元、587.24万元、649.33万元,共1627.64万元。招股书称,公司已严格按照会计政策规定充分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坏账准备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应收账款质量,计提稳健合理。应收账款账龄主要集中在 1 年以内,1 年以内应收账款占比分别为 98.55%、99.85%和99.89%。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应收账款账龄结构中1年以上占比过多,或者坏账计提明显比同行宽松,需要引起注意,就是公司可能在通过坏账损失的方式来帮助虚构的营收“漂白”。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方面。据招股书,2020年、2021年、2022年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为200.99万元、573.06万元和704.33万元,共1478.38万元,占比分别为1.88%、4.40%、4.46%;而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值分别是2.37%、2.15%、2.60%。
招股书称,2021 年末、2022 年末,由于为客户备货、生产过程形成尾货等原因形成的库龄较长的存货规模随之扩大,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特别突出的是,公司这两个年度的计提比例是行业公司的平均值的两倍。
经营性现金流入30.25亿元存疑?
据招股书,2022年、2021年、2020年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分别是14.54亿元、9.46亿元、6.25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分别为3.37亿元、5.96亿元、1.32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是1.71亿元、2.25亿元、1.06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69亿元、-2.97亿元、-0.99亿元。
显然,三年中,公司都是在负债投资。但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巨大数据的真实性很是存疑。30.25亿元?都是怎么来的?招股书称,“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是13.37亿元、8.78亿元、5.72亿元,分别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91.95%、92.81%、91.52%。
问题在于公司同时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与投资性现金流出。在财务专业人士看来,公司在虚构收入的同时也虚增了经营性现金流入,为了使现金流量净值保持真实水平 ,公司把虚增收入带来的现金流通过虚增投资名义消化掉,从而达到了捏造经营收入,虚增经营性现金流入的目的,而且还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的投资都是靠自我发展积累形成的,还能制造出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良好、发展迅猛、创造现金流量能力很强的假象,但其实只是数字游戏。
以下数据进一步佐证。
2020年、2021年、2022年的利息收入分别为 35.51万元、7.82万元、12.65万元;货币资金分别是3572.57万元、5430.64万元、11267.66万元。
由此测算,同期利息收入/货币资金的比例分别为0.99%、0.14%、0.11%。
即便都按照七日通知存款年利率1.1%计算,三年中的无论哪一年的银行存款也不止这么一点点利息。财务专业人士分析称,公司账面上有大量货币资金但是每年的利息收入却非常少,这本身就很矛盾。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每年利息收入/货币资金金额<2%时,可能有造假嫌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