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是不是有效的)

金融市场是不是有效的。

听到这个问题,你第一反应可能会说,当然有效啊。

我们学过亚当·斯密的理论,也学过哈耶克的理论,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定义下的市场,表面上人来人往,追逐自利,也有危机和周期。

但最终,这个市场是有效的,会自我修正。

可能长个心眼,认为有没有效结论是不一定。如果你是个有经验的投资者,无论你炒房、炒股还是炒币,面对金融市场的问题,看法就更不同了。

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学术界争论了几十年。甚至,诺贝尔奖委员会也没法定夺。

2013的经济学奖,就同时颁给两位观点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家。他们,就是今天我们介绍的尤金·法玛(1939.2.14-至今)和罗伯特·席勒(1946.3.29-至今)。

哪一派更正确呢?

先来听听各自看法。法玛是意大利裔移民,1939年出生在纽约。他现在芝加哥大学任职。

很有意思的是,他和上一讲提到的赛勒是同事,办公室就差一层楼。但他们在经济学上的观点,却完全相反。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有效市场假说”。

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这理论,流传也非常广。因此学术圈,对于他得诺奖,早有共识。

简单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该资产的所有可能信息。可以说,代表了理性的市场参与者的均衡选择。

 

这个假说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一只股票价格,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它的历史信息。所以,技术分析之类,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股票价格不仅反映了历史信息,还反映了未来信息。

也就是,体现了所有公开公司的前景。所谓基本面分析,也没法获得超额利润。

那怎么解释各种利好消息呢?

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如果真有某种利好,那些提前知道的人,想必自己就已经股市中,大笔买入。

股价呢,早就飙升了,也体现了利好。这样,价格与利好消息间的空档,以前即使存在,现在就早没了。

而且,因为大家都想多赚超额利润。所以,很自然的,有很多人,有动力去挖掘没被注意到的信息。

最后呢,信息与反映这些信息的股价,差距会很快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快。

事后看,市场几乎总是有效的。股价,总能反映已经发生的所有信息与猜测。未来波动,只取决于还没预料到的新信息。

这无疑具有很强大的解释能力。

你想想,在实践中,确实如此。所谓小道消息,总是不够快。任你多聪明、收集再多信息、动用了多强电脑。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人,少之又少。

这理论还很有学术生产力。在它基础上,学术界创造了期权定价模型、市场有效前沿理论、最优组合模型等等一堆理论。

市场有效性,也符合主流经济学家的偏好。市场是经济学首要研究对象。市场的有效性,几乎成为信仰。

法玛身后,并不只有他一个人。他的理论,是在主流经济学家巴舍利耶、萨缪尔森等基础上完成的。

 

有效市场假说遭遇行为金融学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金融市场的特点是,市场程度最高,数据最丰富。因此,对市场有效性的争论,也最激烈。

最主要的反对方,来自以罗伯·席勒为代表的行为金融学。

有效市场假说遭遇行为金融学,有点类似主流遭遇异端。前者前提是理性人。

后者则强调,人其实没那么理性。那么从行为金融学,怎么看市场?

首先,人的理性程度不高。因此,就算有正确的信息,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

其次,人的注意力有限。所以,很难保证在任何时刻,都能收集到所有重要信息。

第三,人会受到别人决策的影响。所以,人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假如,你获得一个内幕消息。如果不完全确定,你就不会不顾一切地行动。

所以,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在获得正确信息后,马上能够买卖足够的量。以至于,能让股价迅速反映这一信息,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是不可能做到的。

简单说,席勒认为人们的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是会受到非理性支配。比如感情、激情、直觉甚至本能。

这些感受,也就是动物精神。这概念来自凯恩斯。人既然是理性动物,就有动物精神。如果你觉得太过抽象,那么回味一下。当亲戚朋友告诉你,他买的房子一年涨30%时。你内心翻腾的各种冲动吧。

 

凯恩斯也是投资大师。难得的是,一生有过几次严重亏损,还能成功翻盘。

他打过个比方,假设你是一场选美比赛的评委,你怎么让自己选择的美女,就是最后获胜的美女呢?

挑你觉得好看的?

肯定不行。因为别的评委未必觉得好看。所以,正确的做法是,挑选你觉得别人觉得好看的。

对,这和股市里的操作一样。你觉得什么股票好,不重要。

其他人觉得什么股票好,才重要。

很明显,他对市场的理解,更接近行为金融学。人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不能一直正确地认识形势。因此,历史上,才有了那么多资产泡沫。

两种观点将继续缠斗下去

最伟大的投资者巴菲特,曾嘲笑有效市场假说。

说相信这一理论的人越多,自己越容易赚钱。确实,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完全不存在价值投资的机会。而对于巴菲特的成功,在有效市场假说眼里,他不过是一个幸运儿而已。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则说,有效市场假说大体是正确的。

但平均结果仅仅是平均结果,完全信奉有效市场假说极端的人,是精神错乱。

他认为,有效市场假说那么流行,是因为这理论与人的智力有交叉点。有些人可以利用它玩弄数学本领。所以啊,就吸引了富有数学才能的人。

他们说的都有些道理。有效市场假说确实争议不少,有人甚至称它为经济学上“最惊人的错误”。

但为什么这个理论,还有那么多粉丝?

因为,有效市场假说,是对经济世界干净明了的简化。他的前提假设,也许不合乎现实。但它的结论,却很难被证伪。这道理,与一般均衡理论有点儿类似。

 

从学术而言,近年来金融学研究日益精细化。尤其在期权定价公式之后,对资产与风险定价的要求,也更加精益求精。

大多数研究者仍旧延续法玛的路线。也取得很多进展。反过来看,动物精神就没那么多粉丝。因为,它对经济世界的现实假设,很难模型化。

所以,没多少理论生产力。从经验和常识,席勒的洞察,显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让突然让大家意识到:原来,现实中,真有“系统崩溃”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有效市场假说中,不存在的。

未来,如果席勒路线,想要挑战法玛路线,在数学化上,要取得突破。按照现在趋势,法玛路线胜出可能性大。但是,如果要更多解释描述现实世界波动,它也必须整合席勒的洞见。

总结一下,法玛认为,市场是有效的。理性是市场的主心骨。席勒的看法正相反,市场是无效的,投资者往往是非理性的。

你可能还是觉得奇怪,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把他们放在一起呢?

委员会的解释是这样的,几乎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几周的市场,所以短周期里看,席勒有道理。但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可以对未来数年的价格形成预测。从长周期里看,法玛有道理。

别说诺奖和稀泥。比起别的市场,金融市场确实更考验人。

有位物理学家,转行成为金融大师。他就说,在物理学中,你是在和上帝玩游戏;在金融界,你是在和上帝的造物玩游戏。

物理学模型,如果能够计算出行星、粒子的轨道,那就是对的。金融模型不同,通过观察,很难说对不对。

可见,这不是因为物理学更精确,而是,金融市场更“难”。

其中,有太多不确定性。

 

其实,两人争论的焦点一直在人类思想史中存在。

这次不过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那就是人有没有理性、世界到底是否可知,这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比如现在更多研究证明人是基因、欲望的奴隶,是非理性的,但服从基因为什么是非理性的?即使有种种非理性,有些时候,却又是理性的。

当然,尤金珐玛的理论更容易让研究者接受,因为有清晰的逻辑推演,但这也否定了市场投资者的主动行为,后者肯定难以忍受;

而有效市场假说最厉害之处在于无法证伪,比如对那些市场中发大财的,他们可以认为你就是随机导致的幸运儿,或是利用了不对等信息。

而罗伯特席勒代表的一派,倒是让市场投资者欢欣鼓舞,研究者却很反感,因为行为经济学更像是“中餐”,没有一套标准体系,太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对市场的演进做一个推理:

首先是理性的初始分布:理性在人群中可能是呈现为一个金字塔的形状,从底层到顶点,表现为从非理性到理性的一个渐变的过程。

其次是理性的最终分布:随着市场事件的触发、推进及信息的扩散(我称之为市场学习),最终该形状会变为一个倒金字塔型,即大多数人都会趋于理性。

最后是理性的收割:市场的果实最终呈倒金字塔的形状,即最初表现为理性的金字塔顶一部分人,拿走一大部分,剩余的大部分人拿走一小部分,市场再无果实,这时市场出清。

在分配上这一点符合幂律或分布或28原则(巴菲特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

整个过程,从市场出清的结果上看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从在演变过程中人的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演变,及市场果实在分配方面的不平衡看,符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