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金定投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何有效缓解金融市场摩擦)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尚存在诸多摩擦性因素,宏观审慎管理也正处于起步阶段,而财税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进程均处于关键时期。

在此背景下,缓解金融市场摩擦提升宏观审慎及财政货币的逆周期调控效果成为我国宏观政策的主要问题。

为此,提出政策逆周期调控效果的政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双重金融摩擦下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控作用

1.理清金融摩擦性质及其对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机制

宏观审慎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从逆周期角度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金融机构因顺周期行为而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促使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

 

然而,在利用宏观审慎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的过程中,其作用效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金融市场摩擦因素的影响。

鉴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市场中尚存在诸多摩擦性因素。

其中既有来源于家庭与银行之间的供给端金融摩擦,又有来自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需求端金融摩擦。

为充分发挥双重金融摩擦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逆周期调控作用,首要任务是理清金融摩擦性质及其对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机制。

 

双重金融摩擦的存在不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果。

这就要求政府在关注双重金融摩擦影响实体经济的同时,还更应该加强对双重金融摩擦产生的根源性质及其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影响的关注。

具体而言,一方面,针对我国当前广泛存在于企业与银行、银行与家庭之间的双重金融摩擦,政府应加强对双重金融摩擦影响实体经济的关注。

在充分识别、理清金融摩擦的来源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努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优化银行的负债期限结构,提高金融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引导家庭部门进行理性和稳定的储蓄投资。

 

进而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以同时减轻来自供需两端的金融摩擦,从而有效平抑双重金融摩擦对诸如产出、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变量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实行“货币政策加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政策的背景下。

不仅要充分理清不同类型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还更应当重视双重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调控政策的可能作用途径和潜在作用效果。

2.合理搭配使用贷款价值比和资本充足率等多种宏观审慎工具

从既有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来看,目前涉及到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贷款价值比、资本充足率、负债收入比、准备金要求、信贷规模、动产抵押、资本流入税和动态拨备等。

每种政策工具在不同经济体和经济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政策着力点并不相同,各政策工具的作用路径也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贷款价值比工具是针对企业部门设定的,能够直接对企业与银行间的贷款活动产生影响。

而资本充足率工具更多的是针对银行部门设定的,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因而两者的作用路径必然存在显著差异。

为此有必要在理清了各类审慎政策工具的逆周期调控机制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使用各类宏观审慎工具。

贷款价值比和资本充足率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在调控实体经济变量和信贷市场变量时存在明显差异、

所以政府在利用这两类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时,应根据产出缺口、信贷量和资产价格等变量的实际波动大小和方向对两类政策工具进行动态调整。

 

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政策工具冲突问题,降低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这一结论的最大政策含义是,在充分考虑两类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控差异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市场的特定失衡。

政策当局必须对失衡的对象、属性和程度进行综合的考量,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搭配使用两种宏观审慎政策,以有效提高政策的调控效率。

3.重视双重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差异化影响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所产生的金融摩擦广泛存在于家庭与银行、银行与企业之间。

不同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效果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而且随着摩擦程度的增加该差异会进一步拉大。

在这种背景下,由于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象不同,导致金融摩擦对不同宏观审慎工具的作用路径也不同。

 

这就要求政府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时务必充分考虑不同金融摩擦对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差异化影响。

在需求端金融摩擦情形下,贷款价值比政策的经济稳定效应因其作用路径更短而更优于资本充足率政策。

而在供给端金融摩擦情形下,资本充足率工具的逆周期调控效果也因其作用路径更短而要优于贷款价值比工具。

因此政府应重视双重金融摩擦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差异性影响,针对不同的金融摩擦类型和摩擦大小,采用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予以应对。

 

例如,当市场中的信贷约束作用更多的来源于企业外部融资溢价时,政府应当优先采取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逆周期调节。

相反,当市场中的信贷约束作用更多的是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状况时,政府则应当重点采取资本充足率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逆周期调控。

总之,为了有效应对现实金融市场中共存的需求端和供给端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

政策当局应合理搭配使用贷款价值比和资本充足率这两种政策工具,以整体提高两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经济稳定效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无能为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研究者开始逐渐意识到。

一方面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调控不仅难以同时实现实体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而且还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为了使经济尽快从危机的泥潭中走出来,世界各国也纷纷推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导致的财政赤字对债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将财政货 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同时提升宏观审慎政策在金融稳定和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稳定方面的逆周期调控效果。

然而,为提升各类宏观政策之间的组合效果,需要首先明确识别外生冲击类型及各类宏观政策组合的内在传导机制。

事实上,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形式的经济稳定效果会受到外生冲击类型的影响。

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时,务必应首先明确识别外生冲击的类型及各类政策的传导路径。

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的宏观政策组合,从而有效平抑技术进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外生冲击对诸如产出、投资、信贷等经济金融变量的影响。

 

以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效应。

作为传统宏观调控工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在调节一国实体经济波动和稳定物价水平方面均发挥了强大功效。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控作用逐渐受到政策当局的重视,有关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宏观政策之间的组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环境。

因而不同金融摩擦类型对不同宏观政策组合的经济稳定效应很可能也存在较大差异。

事实上,无论是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还是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经济稳定效应,需求端金融摩擦的影响较供给端金融摩擦均更显著。

 

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经济稳定效应。

政府应充分重视双重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效应的有效性影响。

应着重从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贷作用途径入手,积极引导银行部门向企业部门贷款。

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对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寻找和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需求端金融摩擦。

从源头上减缓需求端金融摩擦对宏观审慎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效应的负面影响。

最终以实现整体提升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效应的经济稳定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