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业务的始终,增强国家审计风险意识,尽可能防范审计风险,对提高审计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审计风险特征
国家审计风险具有必然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着被审计单位业务范围广人力资源短缺的现实矛盾,因此开展审计工作大都采用抽样审计,存在审计事项遗漏的风险。即使采用详查法,受制于审计时间成本的限制,在大幅度提升审计成本时,审计风险降低水平有限,难以长久维持。
国家审计风险的特殊性。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资料存在错报的可能性,基于虚假审计资料产生的审计结论势必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被审计单位的特殊性,国家审计机关的被审计对象多为政府部门,涉及重大政策落实、民生资金拨付使用,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发生经济损失。
国家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尽管国家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风险产生的领域、存在形式,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也有利于降低并化解风险,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国家审计风险成因
审计实施不规范风险。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规定步骤开展,盲目扩大审计范围,将不属于审计项目的审计对象和事项纳入审计范围,超越审计权限进行审计处理。所有不规范的审计活动,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
转嫁的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提供的审计资料可信度低,真伪难辨,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导致审计结论失真,导致参考审计结论的单位和个人做出误判,审计风险最终由被审计单位转嫁为国家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审计人员为了提高自身效用,消减第三方人员利益,为了一己私利对审计发现问题线索予以隐瞒。短期内被审计单位维护了自身利益,但最终导致的审计风险由整个系统承担,破坏了应有的秩序,间接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
三、国家审计风险防范
规范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计划、通知、审前调查、调查取证、征求意见等规范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处理处罚行为,从而堵塞审计风险产生的漏洞,最大限度避免国家审计风险的发生。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审计工作人员开展审计活动,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承诺作出明确要求。审计事项中涉及资产、重大合同交易等事项做出书面说明,以界定会计责任。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主动的自我约束,将职业道德标准与自律有机结合,将审计职业道德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依靠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监管体系,使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处于有效的监管当中。(李凯)
【来源:德州市审计局_审计文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