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上一篇文章。上一篇我们讨论了一下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不仅可以带来边际成本降低,利润增多等益处,也会产生固定成本过高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这篇文章会讨论与规模效应类似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相同的在于都需要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显现作用,但协同效应的原因是产品品类的增加。我们平常逛的大超市就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你是否注意到在进超市或者出超市的路上两边会有各种商铺,超市新增一个商户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租金基本就是利润。
那么协同效应在互联网领域是怎么体现的呢?这几年有个很著名的理论——“长尾理论”,它讲的就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长尾理论
前面红色的部分就是头部商品,具有较大的需求,而后面蓝色的虽然需求少但是品类多,一个小的数乘一个大数也不可小视。这很明显体现在Amazon这样的电商平台上,其上有的商品销量极高,也有销量较低的商品,品类的广泛带来了极大的收益。
关于协同效应,平台在增添商品时的边际成本基本为0,品类的增加就会带来收入的增加。在微信这样的应用上也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微信拥有广大的用户基数,有着极强的梅德卡夫效应,在其上添加许多服务来获取收益,增加这些服务对于微信来说成本是极低的,所以微信上会有着电商、游戏、广告、理财等服务,这样的服务供应商越多,微信的收益也就越大。微信小程序也有着同样的协同效应,这也给微信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微信上有着许多服务
然而,考虑到现实中的场景,像Amazon其在平台上增加商品确实成本极低,但是与顾客交易产生的成本也不可低估,电商带来了线上品类的增多,但其痛点也在线下较高的物流成本,对于销量小的商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也就难以控制其成本,这样就可能会出现一批负收益的长尾商品,这样的协同效应是恶劣的。
Amazon
线下的商店在电商的洗礼后也慢慢探索出了新方法,线下对于SKU进行调整,发挥出头部产品的优势,不断调整长尾的商品,剔除掉其中不盈利的部分,加大盈利的投入,提升盈利率。还有一点,电商平台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其实就是其供应商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平台的虚拟空间虽然有无限的空间,但其具体的商品是受物理空间的供应商限制的。
超市SKU
有些现象我们看起来像是协同其实并不是。当我们使用美团时,当你确定去一个地方吃饭时,美团会进行打车的引导,那打车功能和其本功能是存在协同吗?这应该更说是美团在这一流程点打了一个广告,因为用户在这里完全是有其他的选择的。而在高德地图里就有着协同效应,搜地点---打车前往这个逻辑是十分流畅的。
下一篇文章会讲讲极为关键的梅德卡夫效应,也是许多互联网产品成功的原因。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就留下你的赞和关注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