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什么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对净利差的影响)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确实对商业银行存贷净利差产生了较大冲击,且这种影响表现为净利差的“先扩大、再定、最后收窄”阶段性特征。

 

考虑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信贷市场完全放开到存贷市场完全放开的时间窗口仅仅维持了三年(2012年-2015年),这意味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格局中,由于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及价格竞争策略的普遍选择,银行净利差整体上呈现出收窄趋势,这种利差收窄对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而言,确实产生了较强的风险冲击。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对存贷利差的影响又表现出典型的异质性特征。对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相对微弱,虽然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存款竞争的加剧。

会一定程度上放大国有大银行的负债成本,但大银行能够借助于其垄断地位在信贷端有效转移价格竞争所衍生的成本压力,也更多的偏好于实施非价格型竞争,这使得国有大银行能够维持存贷利差的相对稳定,甚至使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最终表现为趋利性的持续扩大。

而以股份制银行与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小银行,利率市场化对其净利差的影响明显增强。虽然总体上表现为净利差的“先扩大、再稳定、最后收窄”,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革实际上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利差放大获取超额收益,但随着改革的最终完成特别是存贷款市场双自主定价机制的落地。

 

加剧了中小银行存款市场的价格竞争。这将使得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冲击,且这种风险积累仅仅存在通过中间业务收入加以释放的单一渠道,这种脆弱性的维持与脆弱性的特征变化,将成为中小银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中,适度调整竞争策略、有效分散经营压力,将决定未来一段时间中小银行的发展轨迹。

首先基于一个做市商模型,在数理维度上揭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产生冲击的微观机制。

结论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市场竞争,当利率浮动的价格型工具成为银行竞争的主要方式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差的影响将表现为持续收窄,其实际的影响强度依赖于商业银行的实际垄断能力、平均资金成本、交易机会等因素。

进一步的,为了准确刻画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实现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准确观测与定量描述,构建了涵盖本币存贷款、外币存贷款、理财、信托、同业拆借等多市场改革的利率市场化指数,继而利用该利率市场化指数基于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

 

实证结论表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利差变动表现为“先扩大、再稳定、最后收窄”阶段性特征,其不同影响机制转换拐点对应利率市场化指数为0.757,对应时间点为2012年。

这表明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处于“存款管制、贷款放开”阶段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放大了银行净利差,而随着存款市场定价放开,利率市场化对净利差的影响从扩大转向收窄。

同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利差的影响在不同类型银行中存在显著差异。对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对净利差的冲击表现为单向的“扩大利差”效应,但边际作用强度较弱,国有银行净利差水平相对稳定。

较强的市场能力与垄断地位,为国有银行通过存款、贷款价格联动释放存款利率上浮导致的负债成本压力成为可能,同时国有银行相对完整的中间业务增强了其实施非价格竞争策略的能力,也降低了其对存贷利差的依赖,最终使得国有银行净利差能够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间竞争加剧的冲击下保持相对稳定。

 

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通过存贷利率管理释放经营压力与风险管理意图的能力,且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往往采取相对激进的存贷利率价格竞争策略,使得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引致这些中小银行出现“存款利率上浮、贷款利率下调”与净利差持续收窄的同时。

受限于规模限制、网点扩张成本,难以实现“服务型”转型,也缺乏通过中间业务收入释放盈利压力的能力。这种脆弱性的竞争维持即使得大量中小银行深陷利率价格竞争的樊笼,也形成了较强的盈利性冲击。

利率市场化冲击与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利率市场化与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理论机制。

自Marcus开拓性的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系统风险冲击效应以来,诸多研究在“金融自由化”的框架下基于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两种研究范式探讨了利率市场化、利差变动特别是利差收窄对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不过从研究结论看却存在较大争议。

以Kleinow和Moreira为代表的研究支持“竞争脆弱性”假说,坚持认为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增加。

 

且这种风险承担的增加主要源自于“利差效应”与“盲目贷款效应”,因为利率市场化衍生的银行间存贷款价格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存贷利差的收窄与利息性收入的减少,从而衍生商业银行的财务困境与经营风险的上升。

同时,在信贷额度外生给定前提下,竞争加剧还可能使得商业银行有意识的降低信贷客户资质标准以维持一定的信贷市场份额,进而衍生盲目贷款行为与信贷违约风险的相应上升。

此外,议价模式下贷款利率的下降与信贷需求的上升,还会间接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需要说明的是,利率市场化特别是净利差的收窄,并不必然的导致商业银行个体风险的积累,特别是在“竞争稳定性"假说下,商业银行能够借助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实现效率转型,从而降低个体风险承担水平。

资质甄别成本,伴随着信贷跟踪成本的上升,也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边际收益,最终形成遵循成本冲击降低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

 

但同时,另一部分研究则坚持“竞争稳定性”假说,并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商业银行利差收窄与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虽然在短时期内可能降低盈利水平形成风险积累,但长期看必然通过竞争激励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进而表现为银行个体风险的显著下降。

如Gauthier等在一个H-S模型框架下证实,在准备金率稳定的前提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价格竞争所形成的低利率环境,将通过信贷规模的增加与存贷结构的优化,增加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并降低风险水平。

张宗益等在一个非线性实证框架下证实,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收窄,将通过“信贷选择效应”与信贷结构的持续优化显著降低商业银行不良率,Wagne、吴晓灵也认为,考虑到利率市场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可预期的。

因此商业银行会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及信贷产品的创新,并通过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与信贷需求的上升有效降低风险水平-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导致的银行竞争也许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寡头竞争格局所形成的价格均衡,可能使得存贷利差的进一步加大及银行信贷收入的增加。

 

从现有文献进展看,虽然论证利率市场化、利差变动对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影响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实证检验范式,相关的研究也逐渐拓展到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银行流动性、财务表现、市场势力及盈利模式调整和收入结构优化,但考虑到现有研究结论的不一致。

在中国的制度背景与金融市场典型特征下,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商业银行风险依然是一个模糊与有待检验的重要问题。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降低利率定价机制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冲击遵循了“先贷款、后存款”的改革策略且维持了一个较长的政策渐进时期。

现有研究对这种在利率市场化的不同阶段如何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水平明显考虑不足。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从市场竞争视角看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以工、农、建、中、交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和诸多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秉持着不同的竞争策略也具有不同的风险结构,这种异质性特征也未被充分纳入到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框架中。

 

更重要的是,现有文献在考察银行个体风险承担变化时,更多的将利率市场化视为一种外生冲击,因此仅仅简单的在“利率市场化如何影响个体风险承担”这一二元因果结构中展开,但利率市场化对个体风险承担的影响实际存在多个冲击路径。除了多个文献中所讨论的利差。

以彭星、李斌、宿玉海、王韧为代表的相关实证检验主要基于虚拟变量来测度利率市场化,因而无法分析贷款利率市场化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同阶段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因为贷款利率变动对利差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利率风险,而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还通过信用风险体现。

结语

窄的盈利性冲击路径之外,银行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还可能导致“过度冒进”或者是“盲目贷款”,从而基于“信贷逆选择”形成风险积累,而这被诸多文献所忽视了。因此,厘清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个体风险承担的冲击路径,对理解银行个体风险结构与特征,设计针对性的风险平滑工具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