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经济预期如何预测(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多少)

中宏网3月1日电(记者 韩鹏飞) 刚刚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遭受新一轮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增长5.9%,美国、欧洲等国家通胀水平创下40年来新高,面对这一轮全球性通货膨胀,世界如何应对,中国如何应对,社会各界对此高度关注。

  2月26日,在全球通胀与应对研讨会暨《全球通胀与衰退》新书发布会上,国内多位知名经济领域专家就全球通胀之下中国应对之策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会是多少?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降到4.4%。美国2021年经济增长率为5.6%,创下历史新高,但受限于美国本土严峻的疫情形势和通胀压力等因素影响,今年预期增长只有4.0%。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分析,“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1%,今年预期是4.8%,低于5%。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确定预期目标?我个人看法是5.0%左右。”

  最近全球地缘政治出现黑天鹅事件,这是2022年以来出现的第一只影响全球经济变动的黑天鹅,后面是否会出现第二只、第三只黑天鹅,目前无法预判,但已经形成的全球通胀问题,无疑是一只黑犀牛。黑天鹅落地,给全球通胀雪上加霜,今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虽然春天已经来临,但春寒料峭,经济状况还比较“冷”。

  今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要解决好“两个确保”问题:一是确保GDP实际增速不低于5%;二是确保中国新增GDP不低于美国新增GDP规模。“两个确保”相比较而言,后者尤为重要。2021年,中国GDP规模已占到美国GDP规模的76%,如果今年,我国GDP增长达不到5%,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可能就不理想了。

  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领先于美国,而2022年可能出现反向变化,因此稳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基数较高,达到18.3%,但今年恐将难以实现“开门红”。受2021年四季度经济下滑惯性的影响,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于4%将是大概率事件。

 

  徐洪才预测,“我国经济在今年二季度之后会出现反弹,全年经济走势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曲线。是否能如期实现经济增长的‘反转’,还有待各项稳增长、稳投资、促销费政策的加快落地,特别是“全国两会”以后,大家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恢复增长动力有赖于政府支出结构的转变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大幅度起落。疫情初期,也就是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下滑,之后逐步恢复正常。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反弹,增长率上升到18.3%,但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逐步下行,到四季度,同比增长只有4.0%。

  从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变动情况看,我国经济下行趋势较为明显。2021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指数从1月份的9.6%下降到12月份的4.3%,服务业生产指数降至3.0%,固定资产投资指数降至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到1.7%。在众多经济指标下降的同时,我国外贸进出口指数逆势上扬,全年实现了接近30%的增长率,即便是到了2021年12月份,该指标依然保持在20%以上。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根据近两年各方面经济指标,我们可以对去年和今年的经济形势做一个简单的判断。2021年上半年经济大幅反弹,下半年迅速回落。造成这个变化的因素是2020年经济增长基数前低后高。在这个基数之上计算同比增长,当然2021年的增长就会是前高后低。但在剔除这个因素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经济减速的趋势仍然是明显的。”

  去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虽然相比较而言,外需拉动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果将时间宽度再拉长一些,从过去10年经济增速的变化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不可避免的步入下行通道。从大的趋势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减速的可能性较大。

  导致我国经济减速的中长期因素是什么?王小鲁分析认为,2008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了长期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债务堆积、生产率下降等是主导经济增长逐步下行的背后因素。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失衡关系看,投资率越来越高,消费率停滞不前,两者之间不成比例。过高的投资率使很多行业暴露出产能过剩的问题。

  凡是存在产能过剩的领域,无论发行多少货币,都无法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谁先涨价,就意味着“提前出局”。

  如何应对今年经济下行风险?王小鲁表示,“未来的宏观政策需保持审慎,宏观政策要与调结构政策相协调。既然经济下行是结构失衡导致的,货币刺激政策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失衡,扩大系统性金融风险。未来,政策着力点要在改善内需,恢复增长动力方面下功夫,让消费带动内需的潜力发挥出来。”

  在不放松稳投资的同时注重稳消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是《全球通胀与衰退》作者之一。2022年,中国经济稳增长如何跑赢全球通胀?在腾泰看来,“在对冲全球通胀的风险中,我国可能要重新考虑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角色’问题,上半年稳消费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不放松稳投资的同时,还要注重稳消费。”

  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的全球供应体系所造成的供给收缩影响广泛而复杂,价格上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高达两位数的工业通胀率,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从货币供给层面看,过去美国的货币超发没有引起明显的全球通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美国股市、房市吸纳了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只要有足够的资产池吸收,只要有足够的过剩产能来对冲,就不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但是,即便美国的资本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也无法承载如此巨量的货币超发。

 

  与王小鲁的观点不谋而合,腾泰分析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停滞不前的原因,也在于结构性失衡。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不论美联储加息多少次,都无法抑制美国通胀增长的速度,美国的通胀将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从原材料供应方面看,大宗商品涨价因素对全球通胀水平的贡献表现明显。其中既有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因素,也有中国去产能和全球碳减排等长期因素,另外,从产业链上游到中游,越来越多的环节已形成寡头垄断,他们化解上游成本冲击的动机已经减弱,甚至还加强了向下游传导成本冲击的动力。这种趋势很难在短期内扭转,因此,发端于欧美国家的此轮通货膨胀,从原材料供给冲击的因素分析,其影响很难在短期内消弭。

  今年,中国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既要稳外需,也要扩内需。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如果今年,我们以投资来稳增长,唯一还有较大空间的就是政府部门,财政的发力点是‘三新’——新基建、新城建、新型城镇化。面对疫情、通胀、俄乌危机及全球缩表趋势,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存在扩大总需求的空间,应当“降三率”,即降准、降利率、降人民币汇率。在消费真正发挥基础性作用后,其它还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推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