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产业趋势投资:低渗透率带来的高确定性投资机会
高渗透率下往往带来估值担忧。估值和渗透率是产业投资的两项重要参考指标。站在投资者的视角,估值代表了对产业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渗透率则代表了产业当下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的成长空间。高渗透率与高估值往往难以并存。
过去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3%左右快速提升至超过30%,10倍渗透率的增长对应的是盈利能力10倍的提升,从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估值的抬升。假设未来新能源汽车透率从目前的30%提升至60%甚至更高,即渗透率增长1-2倍,相对应的对产业盈利的预测也是1-2倍,而产业投资的历史经验表明,同样1倍的渗透率空间从10%到20%与20%到40%相比,明显前者花费时间更短,更容易实现。
在斜率变缓的预期下,叠加产能释放带来的价格压力,新能源汽车的估值空间会受到较大压制。与之类似的是,投资者对新能源赛中的动力电池和光伏等相关产业也存在类似的担忧。
低渗透率带来的高确定性投资机会。产业投资的历史经验表明,渗透率大概到5%左右的时候会进入一个景气度加速向上的拐点,相关产业会呈现爆发式增长。产业投资中要更加关注热门赛道中低渗透率产业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刚刚量产或者处于量产前的细分产业:动力电池中的复合集流体(PET铜箔),光伏中的TOPcon,HJT电池,钠离子电池。
二十大报告中的产业投资机会: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产风电轴承、国产软件、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科技战、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不断冲击着全球供应链。去年11月18日,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国家安全战略》,强调科技、能源矿产、粮食等供应链安全问题。
二十大会议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墨较多,包括强调要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要加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这标志着未来一段时间,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思维将会宏观产业政策的方方面面,从政策、宏观层面思考未来五年的投资方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将是重要的线索之一。
绿色低碳:复合集流体、大储、类储能、便携式储能、钠电池、钙钛矿电池。
数字经济:车路协同和虚拟现实。
传承创新发展:中药配方颗粒。
二、 2023年十大产业趋势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新能源产业中的低渗透率细分产业。
趋势一:动力电池材料技术升级趋势延续。复合集流体性能优异,有望部分替代传统集流体。复合集流体在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上(放量后)有较大优化。工艺进步,大规模量产化,设备国产化后,良率、效率的大幅提升。理想状态下,复合铜箔成本有望比传统铜箔低20-30%,复合铝箔成本可能略高但安全性能优势可能会比较明显。关键装备是复合集流体发展重要的壁垒和难点,需求强劲且仍在迭代。
宝明科技:2022年7月有专利布局,在赣州总投资60亿,一期拟投资11.5亿,达产后年产约1.5-1.6亿平米复合铜箔,良率80%。一期项目计划在2023年Q2开始量产。2Q23一期量产(1.5亿平),第一批设备12M22开始交付。
双星新材:与东威签5亿框架协议:11月底完成主线建设,12月中旬再次送样。
阿石创:部分产线设备已下定,与东威、腾胜签署设备协议,预计1H23安装调试
胜利精密:第一条产线调试完,第二条水电镀调试中,近期已二次送样:月产40万平,预计23年中月产能1300-1500万平,23年底月4500万平
东威科技:明年规划产能100-300台:在手订单已接近300台(含框架协议),需24年底
趋势二:大型储能、类储能将迎来爆发元年。储能可以分为大型储能与户用储能两类。大型储能是国内储能主力,主要与大型的风光发电进行配套,以保证平稳的发电并网。
目前国内大型储能项目盈利渠道主要为峰谷套利、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收益、容量租赁等。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2021年末,国内备案共享储能项目达84个,总建设规模超12GW/24GWh,当前统计或已超过200个项目完成备案/公示,总容量约在60GWh上下。
储能成本受碳酸锂、硅料等上游价格影响。2023年上游价格回调,储能成本将下降。锂电储能系统,储能系统占90%以上。储能系统中又以电池占比最高,大致为50%-70%(考虑电芯涨价后,占比提升),其他系统组件、管理系统分别占20%、15%。直接推高储能系统成本的主要是电芯。
发展大规模储能/类储能急迫且长期。类储能相比储能更具备成本优势。长周期能量型场景与抽水蓄能、氢储能、压缩空气等方式匹配,短周期的功率型场景下,锂电池等电化学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等更优。
储能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德方纳米;储能变流器环节:阳光电源、德业股份、昱能科技、固德威,上能电气、锦浪科技;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与系统集成环节:四方股份,金盘科技、华自科技、南都电源、科陆电子、许继电气、平高电气,重力储能:中国天楹。
火电灵活性改造有望高增。火电灵活性改造是指对火电机组的运行工况灵活性的优化升级,以降低能源消耗,适应负荷快速、大幅度变化的场景,主要量度指标包括调峰深度(偏离额定负荷深度)、响应速率(输出功率调整速率)、启停时间等。火电灵活性改造的市场空间在500-800亿。
燃气发电是能够快速释放灵活性的电源方案。火电灵活性改造技术路线初步定型背景下,新能源消纳压力提升以及加速完善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催化改造需求加速释放。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比重较低,在技术路线初步清晰的背景之下,新能源装机的消纳压力提升、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化制度逐步完善,催化灵活性改造订单加速释放。
华光环能:煤粉预热燃烧技术降低煤电机组负荷率。锅炉制造业务起家,能源与环保并行发展。煤粉预热燃烧技术进入中试阶段,五大优势完美适煤电配灵活性改造。兼顾宽负荷率和低NOx排放,同时大幅降低环保开支经济性较好。
公司营收增长稳定,归母净利润受原材料上涨叠加疫情影响增长放缓。毛利率稳步提升,管理费用率大幅下降。锅炉制造行业二梯队前列,进行灵活性改造具备客户优势。
青达环保:全负荷脱硝和蓄热器共同助力灵活性提升。火电节能环保装备龙头,全负荷脱硝系统保障低负荷率工况排放达标。全负荷脱销技术助力火电深度调峰。布局三种技术路线方案,全面辅助优化全负荷脱硝。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呈持续增长态势。毛利率水平较高,期间费用率有所增长。提前布局精准卡位,全负荷脱硝业务高速发展。
西子洁能:余热锅炉优势明显,熔盐储能同步受益。余热锅炉龙头,三大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公司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成本增长导致利润下降。锅炉业务营收上升,熔盐储能或将受益灵活性改造。
东方电气:行业龙头火电业务强势反弹,抽水蓄能不断突破。全球最大的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之一,受益火电投资提速和抽蓄建设。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呈现同步稳增态势,盈利能力稳定提升。业务结构愈发均衡,火电业务逆势增长。灵活性改造或继续打开市场空间,抽蓄长期来看有望实现突破。
趋势三:光伏高效率路线具备更强的贝塔。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理论极限与实验室数据均高于晶硅电池。
钙钛矿材料吸光系数远高于晶硅材料,光电转换性能极好,能量转换过程中能量损失极低,从理论极限来看,晶硅太阳能电池、PERC单晶硅电池、HJT电池和TOPCon电池的极限转换效率分别为29.4%、24.5%、27.5%和28.7%,相比之下,钙钛矿单层电池的理论效率极值可达31%,晶硅/钙钛矿双节叠层转换效率极值可达35%,而三节层电池理论极值可达到45%,如果在钙钛矿电池中掺杂新型材料,钙钛矿电池的转换效率甚至可以达到的50%,是目前晶硅电池的2倍左右。
从实验室数据来看,过去十多年钙钛矿电池在实验室转化效率上的进步相当于晶硅太阳能电池60余年的进展,目前钙钛矿单层电池、晶硅/钙钛矿双节叠层电池和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已经分别达到25.6%、31.3%和28%。
钙钛矿电池相比硅晶电池生产过程更具经济型,降本效用突出。顶层政策支持推动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进程提速:。2022年8月18日,科技部结合联合发改委等九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发布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方案指出,在新能源发电方面,研究可突破单结光伏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光电转换新原理,研究高效薄膜电池、叠层电池等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光伏电池新技术。
钙钛矿主要吸收中短波长太阳光,HJT主要吸收中长波长太阳光。纯钙钦矿电池制造环节包括10步,钙钦矿层之上的膜层制备是核心难点总结:1条纯钙钦矿生产线需要1台狭缝涂覆设备(钙矿层涂覆),1台PVD设备(TCOETL沉积),2台RPD设备(HTL沉积+背面TCO沉积),3-4台激光设备,1台层压机,1台IV测试仪。
镀膜设备:捷佳伟创、京山轻机、迈为股份、上海德沪(未上市)、湖南红太阳(未上市);
激光设备:钙铁矿-HJT叠层电池中不需要激光设备,帝尔激光、大族激光、海目星、德龙激光、杰普特;
其他设备:汉钟精机、弗斯迈(未上市)。
趋势四:钠离子电池产业全面加速。碳酸锂价格上行,钠电池成本优势凸显。碳酸锂每涨价5万元/吨,磷酸铁锂、三元(5系)电池成本(考虑正极、6F)增长31、39元/KWh,一辆70KWh的车成本增加2170、2730元。
相较锂资源,钠资源储量丰富,地壳丰度可达2.74%,价格低廉且提炼简单。而锂储量仅0.0065%,我国仅拥有世界锂资源储量的5.93%,已发现储锂量是540万吨,我国锂资源的品味、开发与采选技术都比较落后。目前国内初创钠电企业及锂电企业均积极布局钠电池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钠电池等。
趋势五:风电大型化趋势下,短板零部件领域将迎来爆发。风电平价推动风电机组大型化,对风电轴承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求风电轴承按比例扩大尺寸,对轴承径向负载、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上风电规划的快速增加对风电轴承耐腐蚀性、密封性带来了更大的考验。
风电轴承是风机完全国产化的最后一环。WoodMackenzie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风机核心部件中塔筒、发电机、机舱齿轮箱、变流器和叶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而轴承环节的国产化率相对较低,全球风电轴承市场长期被海外轴承厂商垄断,2019年全球市占率前六的企业全部为海外企业,共同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1%,中国轴承厂商瓦轴和洛轴合计市占率只有8%。
由于国内轴承行业与国际企业存在技术差距,中国需进口大量高端轴承,据中轴协统计,2020年中国风电机组装机20401台,共需配套轴承479424套,天马、洛轴、新强联等国内轴承企业共产销风电轴承77975套,占比只有16.3%,海外轴承供应商占比高达83.7%,除此之外,国产轴承多为变桨轴承,价值量较低,主轴轴承、齿轮箱和发电机轴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只有瓦轴批量供应少量齿轮箱轴承。
国产轴承厂商填补国产大兆瓦主轴轴承空白。风电轴承是风电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整体毛利率约30%,主轴轴承毛利率超过40%,是技术壁垒最高,最难突破的环节,5MW以上的风电轴承尺寸放大带来技术难度几何级增加,对主轴轴承的热处理变形、滚动体修形、滚道凸度等提出了全面升级的要求。
近年来大兆瓦轴轴承国产替代进程明显加快,新强联5.5MW主轴轴承处于样机交付,洛轴自2005年起完成2.8万套主轴配套,7.0MW、8.0MW配套风电主轴轴承研发成功,预计2022年供货数量超过6000套,装机量全国第一,洛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16MW平台风电主轴轴承于9月15日顺利下线交付,结束了中国不能研发制造此类高端产品的历史,标志着风机行业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工作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瓦轴、大冶轴也陆续参与大兆瓦主轴轴承的研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