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原题(2022年上半年,综合知识第1题):
为了表达一只小狗的信息,可以用汉字“小狗”,也可以通过一只小狗的彩色图片,还可以通过声音文件“汪汪”来表示。同一个信息,可以借助不同的信息媒体表现出来。这体现了信息的()。
A、传递性
B、依附性
C、及时性
D、动态性
二、原题解析:
本题目是高项试题,基本概念类题目事例化考察的典型代表。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是开篇的基础内容,出现在教程的第2页。
信息的特征,在不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讲解,内容也并不完全一致。相对而言,项目管理师官方教程总结的特征是比较全面的。
此部分内容,教程简短介绍了11条,几乎没有举例,却在试题中以事例的形式出现。
以下笔者以题目中的小狗为中心,向大家举例说明一下信息特征。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一只小狗的颜色是白色”,这是客观存在的信息,不以任何人是否看到而变化。
普遍性:人对于任何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从该事物的信息中获取的。由于客观事物是普遍的,因此信息也是普遍的。例如,每一只小狗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信息。
无限性:客观事物的无限多,决定了信息的无限性。另一方面,信息是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反映。而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划分出任意多的属性,这也说明信息是无限的。例如,一只小狗可以有尺寸、性别、年龄、体重、颜色、品种、是否可爱、是否活泼、是否健康……等任意多的属性。
动态性:同一个信息是会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例如,“一只小狗正站在广场上”的信息,是有时效性的。可能5分钟之后,这只小狗就跑开了。
相对性: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客观事物,提取不同的信息。例如,面对同一只小狗,对于它是否可爱的信息提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结果。
依附性:一方面信息是客观事物的表征,不可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信息必须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中,才能被外界获取。此外,同一个信息又可以依附在不同的载体中来呈现。例如,“广场中的一只小狗”,既可以是被现场直接看到的,也可以通过直播视频被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视频终端所看到。原题目,也是一种不同载体展示同一信息的例子。
变换性:同一个信息可以处理成不同的形态,被用以不同的用途。例如,小狗的颜色信息,如果由人来处理,可以用文字“白”来表示。如果计算机处理这个信息,就可以变换成红绿蓝三原色中的(255,255,255)数字来表示。如果本题目的选项中有变换性的话,笔者认为,变换性比依附性更符合题意。
传递性: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可以利用载体被传递的。例如,“谁家的小狗在小广场上”,这个信息,可以通过口口相传或者微信群消息等形式,在整个小区中被传递,而自身在此过程中没有损失。
层次性:信息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划分不同的层次。例如,“小狗的颜色信息是白色”,可以看作一个相对高层次的信息。因为如果靠近小狗仔细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小狗整体是白色的,但身体个别部位的毛发是浅灰色。虽然“个别部位是浅灰色”的低层次信息,在“小狗是白色”的高层次信息中没有体现出来,但是我们不能否则这两个层次的信息都是正确的。
系统性:基础信息可以组合成一个集合,表示一个系统。例如,“一只正在睡觉的小白狗”信息,就是由动物:小狗,颜色:白色,状态:睡觉,三个基础信息构成的集合,反映的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信息。
转化性:信息本身可以转化成物质与能量,这是一个层次的含义。由于笔者也没有参悟透,就不举例误导大家了。但是信息的使用,可以转化为物质与能量是容易理解的。例如,要获得钢材这种物质,不是只有铁矿石原料就可以,而是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充分提取、利用、控制各种工艺参数的信息才能最终完成。从这个角度上讲,工艺参数信息就是钢材这种物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题目中,C选项是信息的质量属性,属于干扰项。
因此,本题答案为B。
三、扩展阅读——信息特征的项目管理启示录:
信息的这些基本特征,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能够给我们在实际项目管理中的很多领域,尤其是沟通与干系人管理领域,带来深刻的启示。
信息的客观性,启示我们,对于客户的需求、干系人的期望等重要信息,不能简单地凭自己的想象,或者在其他客户项目中的经验而直接决定。
项目团队需要尽可能详细地向本期项目“客观存在的”实际干系人,通过案例介绍和原型试用等多种工具方法,进行沟通确认。切不可言必称自己在其他项目中就是这么做的,没有问题。
信息的普遍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不能只在办公室中与干系沟通需求,确认方案。
信息系统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运行和使用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移动端应用,现场环境是复杂的。
例如,对于偏远地区的移动端应用,电信运营商网络信息覆盖弱,能否支撑页面大量的UI元素更新与数据接口交互?是否存在页面加载慢,甚至无法加载的风险?
因此,项目团队需要提取系统运行真实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与项目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只能由项目团队深入到系统应用的现场(制造车间、物流仓库、销售卖场等),才能可靠获取。
信息的无限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必须要能够从干系人无限的需求与期望信息中,定位到与本期项目合同相关的内容。
然后,项目组再将这些信息进一步分类成常规需求、期望需求与意外需求等(「综合知识-试题解析」质量功能部署(QFD))。
最终项目团队要以文档和会议的形式进行确认,并严格控制其变更,防止项目范围的信息无限性蔓延。
信息的动态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的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未经干系人确认的项目内容,必须周期性地进行评估,识别项目干系人、事业环境因素、项目风险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并及时应对。
一旦发现关键因素(例如客户方高层项目决策干系人)发生了动态改变,项目团队必须进行核心信息的再确认。不能因为前期有干系人确认过,就认为万事大吉。
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友好,甚至很艰难,但是新人不理旧账的情形并不少见。而等功能开发完成之后,与新干系人无法达成一致,项目组以旧人的确认为依据据理力争,只是一个下下策。
信息的相对性,启示我们,不同干系人对项目组提供的信息,提取能力是差异很大的。项目组不能奢望一个重要的方案文档,群发邮件,让所有的干系人看一遍,不反馈就认为大家都达成一致了。
有人看,有人不看,有人看得粗,有人看得细,是常态。每个干系人的所谓“没问题”,都是相对的。如果进一步细致沟通,项目组就会发现问题。
这要求项目组,要依据干系人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提取习惯,制定差异化的沟通管理计划。有的干系人喜欢听PPT汇报,有的喜欢看数据分析报告,有的喜欢看流程图,有的喜欢看实际应用案例,有的喜欢看系统实际运行演示。
信息的依附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与客户干系人沟通的重要项目信息,应该依附在“相对正式”的载体(会议纪要、文档、邮件、聊天记录)上,由客户进行确认。
任何以口头和记忆为载体的信息,都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最后只能一次又一次地演变为:“我当时不是这么说的呀,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信息的变换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在与干系人的沟通过程中,不能只听他们说了什么,更要看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做了什么。
因为很多时候,团队成员与项目干系人的知识背景不同,通过语言描述的信息,存在理解上的巨大差异。
例如,干系人口头说的“查一下是否有库存量可供明天发货”,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干系人查看的库存量,不只是包括当前仓库的产品库存数量,还要加上明天车间能够生产下线的产品数量,另外再加上明天能从其他仓库调拨过来的产品数量。
项目组通过观察干系人“变换后”的实际操作行动,可以更好地印证重要沟通信息的准确性。
信息的传递性,启示我们,在部分场景下,当项目团队不适合直接出面沟通时,可以与甲方项目负责人深入沟通,请其代表项目团队传递沟通。
例如,对于项目测试用户迟迟不反馈测试结果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客户方项目负责人制定内部考核机制的方式,进行传递性“激励沟通”。
信息的层次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在与干系人沟通的过程中,对于高层次的笼统信息,必须要进行分解,尽量做到与干系人无异议地达成一致。
例如,干系人表示系统响应速度必须要快。“快”的标准是什么?干系人最关注的是哪些系统功能的响应速度?“快”是在多高的并发访问压力基础上判断的?
这些更低层次的信息都需要项目团队与干系人一一确认,并体现在范围说明书中。
信息的系统性,启示我们,项目团队在与干系人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业务操作链、管理流程链等,将多个干系人提供的相关信息组合起来,进行系统场景化模拟,分析哪些信息是相互矛盾或重复的。哪些信息是可以一次提取,分发给多个干系人共同使用的。
只有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项目组才能得到清晰一致的干系人需求信息,并以需求跟踪矩阵的形式进行记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