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信贷配给理论的核心思想(预付账款融资发展是否有正向影响?)

一、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对于相同的交易活动,由于地域限制、社会分工或者信息收集渠道狭窄造成了金融交易高成本,由于交易者掌握信息真实性和数量不对等,优势方永远是拥有信息较多的一方。一般来说,卖家比家方拥有更多的产品信息,因此,一般在交易活动中,卖方属于优势地位。除此之外,卖方向买方传递信息可以产生正收益,从而也会增加交易成本。

(二)交易成本理论

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有效运作就一定会存在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获取成本、违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信息不对称和投机主义是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获取信息的成本指的是为找到与自己交易的对象和搜索确定市场价格的成本;

 

监督成本指的是特定机构监督各方交易者是否严格依照合同规定内容交易的成本,比如验货成本;违约成本指的是某一方交易者拒绝遵守约定,违约产生的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即为了避免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从而需要谈判、签约并依托于法律产生的成本。可以说,只要进行了某种交易,就一定会产生成本。

(三)贸易自偿性

贸易自偿性理论是指在供应链融资整个过程中,第一还款来源是实物交易所产生的收入。在贸易自偿性融资中,商业银行要跟踪资金流向,掌握贸易未来现金流,因此银行更重视贸易背景是否真实、供销关系企业现金流是否可以提供稳定的还款来源、自有收入下的未来现金流以及信用是否良好等情况,而不再关注财务指标和有无抵押物。

供应链贸易自偿性融资可分为三类,应收账款类自偿性贸易融资和存货类自偿性贸易融资以及预付账款类自偿性贸易融资,贸易自偿性最后的还款来源是贸易本身,相对有保障。自偿性贸易融资大大缓解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随之衍生出应收账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和存货融资等融资模式,由于贸易自偿性融资控制了链上资金和货物的流转,减少了违约风险,进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好地促进供应链融资发展。

 

(四)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指的是在利率固定时,资金需求过多,超过资金供给。从更小维度角度,信贷配给指金融机构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贷款需求,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供给者不会把资金借给信用不好的企业以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缺乏财务数据和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愿意支付现行利率甚至更高利率依然得不到资金。

由信贷配给理论可以知道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银行等放款机构更注重谁可以按期偿还贷款而不是谁给的利息较高,因此中小企业愿意出高利息也很难获得资金,进一步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金融科技的应用下,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贸易真实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

 

二、影响机制与假设提出

(一)金融科技创新对应收账款融资影响机制

应收账款融资面临信用不能多级流转、应收账款确权难,信息不透明等问题,金融科技可以解决其痛点,促进应收账款融资发展。裘春熙提出,利用区块链建立的应收账款融资系统可以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不能多级流转、贸易非真实性、信息割裂等问题。

区块链构建出链上各主体互信机制,而智能合约扩大了信用传递半径,在智能合约场景下,只要一方履行了业务,系统会根据沿线的约定强制另一方直接履行合约,使得应收账款融资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在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无法拆分商业承兑汇票,难以传递核心企业商业信用,而利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

 

核心企业产生的应付账款不需要中介机构登记和认证就可以实现多级之间流转,基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债权债务关系电子凭证,可以在区块链价值互联网上存证、确权、拆分和流转。首先,在区块链构建的应收账款融资系统内,核心企业首先和一级供应链进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并将所有信息保存在系统内并生成对应的数据凭证;

然后,一级供应商和下一级别供应商发生业务时,智能合约基于贸易真实性背景自动把一级供应商把和核心企业生成的债权凭证拆分,变成数字化的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并在二级、三级等N级供供应商流转,上游企业据此向银行融资;最后,核心企业系统会收集所有参与者信息,并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数据流转。宋华提出为了应收账款票据化,应当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

 

在区块链的使用下,交易一旦进行,不可篡改所有货物成交时间,并且数据公开,避免了一票多卖情况,正是因为保证了货物交易时间真实性和透明强大的数据管理体系,所有票据可追溯,降低了监管成本。区块链技术通过标准算法,把所有的交易数据集合加密处理,每份数据都生成独一无二的代码,所有数据都有与真实交易完全对应的时间节点,从而对应收账款确权。

不同参与方属于同一链并分为不同的节点,交易发生时每个节点所需储存的信息都是不同的,每个节点都把储存的历史信息传递给下一个节点,内部程序会对收到的每个信息反复确认,确认无误才能被储存在本节点并继续往下传递,这样最大程度的确保了贸易真实性和应收账款真实性。

应收账款真实性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区块链使得每笔交易可追溯,所有参与方都可记账,最后生成分布式账本,账本一旦出现问题,所有参与方都可维护,确保应收账款债权的真实性。此外,金融科技还提升了应收账款质量,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创立信用档案库,实时更新,防止数据作假和欺诈行为。

 

其次利用云计算检查债权是否合格,智能化合约对合格的债权进行线上自动审批放贷,最后,系统根据前面所有步骤自动建立自偿系统,保证客户未来偿付的货款及时到达银行。综上所述,明显改善应收账款融资过程面临的痛点问题,这些问题的缓解改善了信贷配给问题,缓解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

(二)金融科技创新对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影响机制

窦亚芹和高昕等人提出,供应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关键风险点在于上游供应商回购能力、物流企业提供仓单质押以及企业未来销售收入还款。首先大数据在海量数据库搜索分析所有参与主体的交易数据,利用其强大的挖掘功能准确定位供应商承诺回购的信用等级,然后使用电子标签技术。

 

把实物和系统的线上信息全天实时对接,对质押物全天远程监管,同时云计算和大数据结合实时检测质押物商品价格波动,为银行调整授信额度和利率提供依据。并且,在数字技术背景下,智能合约确保了贸易自偿性,即企业销售收入及时用于还款,防范了资金回流风险。因此,金融科技创新下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基于贸易自偿性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确保了贸易真实性,没有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使用,银行很难对所有交易情况进行监督,只是依据有限的情况放款。

第二,金融科技创新背景下,贷款前进行了真实性调查,b保证了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

第三,更加准确的预估上游核心企业回购能力,降低银行违约风险损失。对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只有确保了自偿性交易是真实发生的,才能保障预付账款真实性和债务及时被偿还。

 

王玥提出,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核心风险在于除银行以外企业的信用风险、贸易信息不真实风险,而通过区块链设计出一对一的智能合约应用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只要违约风险迹象初现,智能合约自动实施暂停融资策略,减少了预付账款融资违约率,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了预付账款融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