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产业结构理论基础(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有哪些?)

一、产业结构概念界定

在此期间,里昂惕夫、赤松要、克拉克等学者对其做出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并且贡献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期间,产业结构的理论迅速发展。

 

日本政府将“产业结构”作为概念,为阐述其内涵为产业内部之间的相关程度更倾向于观察产业在宏观经济的层级之中所呈现的排列方式。而贝恩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倡导者,在对比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时,他从企业的层级进行研究,将产业结构概括为“产业内部各个企业相关的关联”。

后来不同的学者和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概念做出解读,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完善相关理论,随着分析成果的丰富,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也有了较为规范和统一的定义。其中,干春晖等以乘数效应等角度,分析产业的增长效率,同时探索和分析了产业结构转变过程。

以此指出产业结构的转变主要依靠产业内部的相关关系。包括技术和经济在内,各个产业之间在各方面体现出来的相关关系。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如高级化呈现出的表象为: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从具有较低的附加价值,转换为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

 

在工业结构方面则是由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最后实现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生产;产业消耗方面则是从高能量消耗、生产效率较低转向新的生产方式,其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耗且同时具有高生产效率的特点。合理化这一方面主要的定义是,从目前的资源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

如果该产业结构能够有效率的使用资源,有效的配置现实的生产要素,以此来实现各个产业各个部门协调和发展,最终在经济效应方面具有可观的表现。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的概念普遍界定为产业与产业、部门与部门相互造成影响的关系,同时包括其在总体中占据的份额。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

早期研究产业结构相关的理论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主要说明了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将会产生连锁的影响,最终产业结构重心将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进行转移。最初有关三次产业的理论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西尔学者提出。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左右将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理论。

后来,学者们一般将产业结构在产业中的分布视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象征,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多重影响因素,如企业在生产和服务方面的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转变企业结构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从研发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质量方面的提升等。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国外已经有较多学者进行分析并贡献了许多的理论方面的成果,有学者以日本该国家为分析对象,对其颁布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于政府政策层面提出,政府所推行的措施对发展重化工产业有明显的作用。库兹涅茨则是从国民收入的视角出发。

研究表明,通过改变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会对消费者购买服务的欲望造成冲击,进一步传递影响到需求结构方面,最终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波特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例如,当产品实现创新或者提供新的服务,将会有效影响到企业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同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到有效的正面影响。

 

有学者重点分析了高新技术在企业层面的作用,其研究了高新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深度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含技术的量级之间的关系,得到发展高新技术对企业在市场方面的竞争潜力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进而促使企业在价值链的定位中,往价值链更高端的部分进行发展。

有学者认为,部门之间生产率存在的不同,对于一个国家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演变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有学者分析芬兰与产业结构相关的数据,得到的结论表明高新技术的丰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的优化和转型。我国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方面,也贡献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周振华提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两个基本点,分别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通过转型优化升级从而达到一定的高度。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用于表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外部特征,相比之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则是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内在表现状态,苏东水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关联程度变得更加紧密。

其协商能力方面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期间的优化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测算方法,可以发现目前的文献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总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而体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该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部分学者采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杨胜利,王伟荣即是采用此方法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水平。此外,周肖肖等在进行研究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中也是采用第一类方法。第二类是邱成,冯俊文在产业结构优化现状的研究上,采用了产业结构超前系数量的方法。

徐波等在衡量产业结构变化状态方面,则以三次产业增加值每年度三维空间向量进行表示,即采用摩尔结构变化值来进行研究,该方法能够将产业结构优化状态以更加明晰的方式表现出来。但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缺陷,摩尔结构变化值不能很好的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

 

在张明等的研究中也表现出了该点不足。经过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看到虽然学界对度量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指标未曾达到完全统一的程度,但在研究所采用的度量方法中,大多数研究都将第三产业的发展做重点的考虑,认同其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