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理财师交流,惊讶于当前仍然有很多人还在销售非标等产品。他们一方面是对于标准化产品所知甚少,不敢更不会去推介净值型的产品;另一方面受限于自己的客户需求和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固定收益、刚性兑付的惯性之中,只能被动跟随,如果不能带着客户一起转变,结果只能是和他们自己的这些客户分道扬镳。
对于投资者而言,追求相对低的风险和相对确定的收益,这一需求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随着长期利率不断走低、通货膨胀水平攀升,整个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抱持着过去的投资思维,期待获取高收益、还要求低风险,显然不符合实际。
在资管行业不断升级发展的当下,我们持续提醒大家要坚定转型,重塑投资理念,以标准化产品为主要的方向。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一些可行的方案。
非标转标为什么是一种必然?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切换为中低速增长,更重视质量,无风险利率持续下降,整个社会经济参与主体的融资从表外融资转表内,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这一过程中,影子银行被清理并迅速萎缩,非标信贷类的资产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政策层面,金融委的定调一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伴随着资管新规出台,资管产品统一框架进行监管,消除监管套利和牌照套利,具体要求是:去通道,除嵌套,降杠杆,破刚兑,严禁明股实债、期限错配等。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一说行业内的变化,非标信贷产品过去以信托贷款、信托计划、券商期货通道业务、融资租赁的通道业务、私募非标、金交所定融等为主。如今:
信托通道业务、融资类信托不断压降,房地产信托规模压降;
券商期货的非标通道业务被清理;
地产暴雷、违约不断,弱资质民企、城投的流动性危机、违约增多,非标融资纠纷大增,一些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私募暴雷增加;
监管部门清理整顿金交所、非标定融等。
总的来说,非标暴雷违约层出不穷,风险大增,再高的收益在一旦项目风险暴露就血本无归面前,非标资产瞬间失去了投资的价值,最后只能演变成为击鼓传花的旁氏融资游戏。
为什么一定是标准化资产?
非标信贷融资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往往是资质相对比较差的企业主体进行融资的选择方式,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在监管的角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这类产品金融风险加大。如果政策和监管层面对此没有强力推动,非标转标的过程也会持续,但并不会这么快,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更多的非标暴雷和债务违约,投资者的损失将会扩大、风险蔓延扩散。
在监管层面,对于风险治理非常重视。2021年12月证监会官网发文《联席会议部署开展金交所现场检查工作》提到,一年多以来,联席会议开展了金交所专项整治工作:一是不得为发行销售非标债务融资产品提供服务和便利,严控新增、持续压降各类非标融资主体的融资业务;二是禁止金交所为房地产企业(项目)、城投公司等国家限制或有特定规范要求的企业融资。
而就在最近,媒体报道东部某省正在清理整治国企定融。要求全面排查本地区国有企业定融的规模、债务性质、涉及人数、融资成本、融资用途等情况,尤其要关注今年的到期情况。在摸清底数后,该省要求一方面坚决杜绝新增,另一方面制定存量化解方案。可见,属于非标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随着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非标资产的风险也确实在大增,一旦违约本金兑付遥遥无期,资产处置困难、变现缓慢、价值缩水严重,加上长期的时间成本,再高额的预期收益也难抵漫长的煎熬。非标资产的底层往往都是单一的信贷资产,通俗来说就是债权债务关系的放贷,规模大、品类单一、不可拆分、量化,非公开市场交易、不透明,风险不易衡量。
标准化资产可等分、可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交易是公允定价,以询价、双边报价、竞价撮合、做市等交易方式为主,流动性机制完善,并且集中登记、独立托管,信息披露充分。说白了,就是公开透明,比如债券、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风险定价清晰,收益来源清晰明确。
资产端的可选方案
对于很多家族办公室或财富顾问来说,转型到标准化产品领域,最担心的是当投资人面临亏损的时候该怎么办?标准化产品都是净值型的,收益情况一目了然,期间的波动变化都会如实反映,投资人看到亏损,尽管是浮亏,可能也会坐立不安,压力就给到了财富顾问这边。
不管是财富顾问,还是投资人,资产的转变是第一位的。产品货架/资产配置急需从过去的单一非标资产,转变为多元的标准化资产类别,包括不限于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海外资产等,覆盖价值、成长等多种风格和量化、CTA等多种策略。
从固定期限、到期还本付息,转变为期限匹配、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标准化资产;从持仓无波动、刚性兑付预期、售后无维护,到净值化、有波动、长期跟踪的投后服务。还可以参与将一些非标资产转变为标品,比如将房地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等进行资产证券化ABS,或者是REITs、MBS等。
非标转标的本质是投资思维从关注资产质量、资产规模的多寡、抵押品的业务思维,转向关注利润情况、现金流/现金分红的思路。因此,潜在的一些产品替代方案是FOF定制基金、纯债类基金产品、偏债混合基金等,如果风险承受能力更高,还可以转向私募证券产品、股票多头类的基金等。
以FOF定制为例,海川慧富在投研产一体化的基础上,推出了三种不同风险等级的FOF定制方案,分别是稳健型(中低水平波动、多策略)和进取型(高波动、持仓集中度更高),以及按需定制型配置方案,根据客户的需求匹配不同类型的资产和策略等。
不过,对于大多数基础类别的客户而言,刚从非标转向标准化资产,在考虑到过去的投资思维、习惯和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建议可以从固收+、纯债增强类别的产品作为首选,或是当作过渡,待经受过市场洗礼和投资者教育之后,随着风险承受能力的提升,可以考虑更多风格的多元化组合配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