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
识别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以及其危险等级,并提出控制措施。
二、范围
公司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
三、内容
(一)评价组织及职责
1、本公司成立风险评价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负责人,成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综合部成员。
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
成员:对各部门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二)风险管理
1、危害识别
(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 照明不足等);
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2)同时还应考虑:
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
②直接与间接危险;
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
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2、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3、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1)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
(2)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4、有害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5、安全健康管理缺陷:
(1)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
(三)危害识别的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10、后期服务活动。
(四)危害识别的方法
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五)危害识别的步骤
1、综合部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表格,发至各部门;
2、各部门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送综合部;
3、综合部对各部门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
4、综合部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经风险评价小组讨论后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六)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
(2)生产装置;
(3)储存设施;
(4)检维修作业;
(5)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
(6)拆迁工程;
(7)后期服务活动。
2、评价的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目标和指标等。
3、评价方法
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
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
标 准 |
5 |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
4 |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
3 |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
2 |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
1 |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
(2)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
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
人 |
财产 (万元) |
停工 |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 |
本公司 形象 |
5 |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
死亡 |
>50 |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 |
大规模、 本公司外 |
重大国际、国内影响 |
4 |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
丧失劳动能力 |
>25 |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
本公司内严重污染 |
行业内、集团本公司内 |
3 |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
>10 |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
本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 |
地区影响 |
2 |
不符合本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 |
<10 |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
装置范围污染 |
本公司及周边范围 |
1 |
完全符合 |
无伤亡 |
无损失 |
没有停工 |
没有污染 |
形象没有受损 |
(3)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
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风险度R |
等级 |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
实施期限 |
20-25 |
巨大风险 |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
立刻 |
15-16 |
重大风险 |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
立即或近期整改 |
9-12 |
中等 |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
2年内治理 |
4-8 |
可容忍 |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
<4 |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
|
4、风险等级的确定
(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①火灾和爆炸;
②冲击和撞击;
③中毒、窒息和触电;
④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
⑤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⑥人机工程因素;
⑦设备的腐蚀、缺陷;
⑧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2)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①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③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3)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
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
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
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七)危害的分级管理
危害管理分为二级:
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由其所在部门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报公司综合部备案,综合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控制措施进行整理、汇总,报本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并将批准后的本公司《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部门。
(八)风险的控制
1、本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本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健康管理;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九)风险信息更新
本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
(1)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2)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3)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①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②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③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④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⑤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
(1)各部门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交所在部门领导审核后,交本公司综合部。综合部负责组织人员(或评价小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判定,修改后发放至各相关部门。
(2)综合部、对口部门分别保存危害更新所产生的记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