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到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开始,企业破产、工人失业、银行倒闭、股市崩盘接连发生,社会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萧条状态,并迅速波及很多国家。各西方国家政府都急于解决铺天盖地的失业问题,想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促使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出经济危机,维护政治上的稳定局面。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自由放任为主导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对解决现实问题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那么,西方国家要以降低失业率为目标来干预经济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在这种形势下,约翰·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顺时应势地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代替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经济调节作用。
《通论》的出版,标志了宏观经济学的横空出世,政府干预理论正式登台,在经济社会中从原来的配角变为了影响深远的主角。书中,凯恩斯全面阐述了他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否定萨伊所认为的自由竞争机制具有自动调节作用和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竭力反对。在他看来,供给并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经济本身也不能自动达到均衡,因此“萨伊定律”是不成立的。
在边际消费倾向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人们总是会将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用于储蓄,少部分拿来消费,由此使得有效需求常常不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也就难以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预理论,用以取代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经济理论。
政府干预理论认为,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赤字,通过扩大公共投资的增量来拉动社会需求,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是政府干预的最直接政策表现。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提升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支出,由此产生的财政赤字并不是有害的,并且可以将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财富“漏出”盘活,重新流入到生产和消费中来,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和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经济职能只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弥补市场失灵,尤其是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名著《国富论》,提出“看不见的手”定理,认为个人利益、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和推动经济发展,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正是对这一论断的分野,凯恩斯的理论也让西方国家从经济危机中走了出来。
要摆脱民众失业和经济萧条的问题,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是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只有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为此,凯恩斯在《通论》中描述了一个“挖坑”的寓言故事:如果雇佣200人来干挖坑的活儿,那么就得再雇200人来把挖的坑填上,通过挖坑也就为400人创造出了就业机会。雇200人来挖坑时,还得给每个人发一把铁锹,这样,生产铁锹和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就都有了工作。同时,还得给200个挖坑工人发工资,由此也就创造出了消费需求。等再雇200人来填坑时,还得发200把铁锹和工资,生产和消费需求又再度被创造了出来。
“挖坑”的故事意在说明,政府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进行市场干预,可以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这对于处于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些关键时刻,政府有必要进行“挖坑”,通过公共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保持经济总量的均衡,抑制通货膨胀,让经济得到平稳健康的推进。
但是,运用政府干预理论来“挖坑”,里面有很大的学问,不能乱“挖坑”,也不能重复“挖坑”和唯GDP“挖坑”,否则“挖坑”就会产生“坑”人“坑”社会的后果。政府“挖坑”时,必须以公共设施为对象,如公共交通、医疗、养老、教育、国防、科研、环保等领域,加强建设与扶持,各部门相互协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拉动内需和消费,提高就业率,刺激经济增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