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sfa模型结果如何分析(北京的主导产业应如何选择)

摘要:在构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及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背景下,从企业技术创新角度探讨北京主导产业选择,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北京地区31个工业行业2010-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依据测度数值进行了高、中、低的排序分析,研究发现,部分行业的基于专利产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基于新产品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之间并不协调,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建议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要综合考虑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北京应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主动引领产业链条扩散、对接、整合,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1

引言

主导产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轮,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主导产业部门更替的过程。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曾提到,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是加快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举措,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区域间建立协调经济关系的有效推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已率先进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的深度转型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发展时提出,北京要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升级,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2015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是适应新常态、落实新定位、迈向新目标的核心任务。

“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特点是结构高端化、空间均衡化和区域融合化,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因此,在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及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背景下,北京的主导产业选择对于提高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升城市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北京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主导产业一般是区域内,具有高成长性、强推进性、强创新性、强根植性和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或产业群。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选择基准,在此不多加赘述。

模型构建方面,采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SFA)进行分析,这是进行数据包络分析的主要模型,SFA方法通过极大似然法估计出各个参数值,将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用技术无效率项的条件期望作为技术效率值,能够更加细致和准确地刻画现实经济情况。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Frontier4.1软件对北京31个行业2010-2014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比

首先,我们分别考察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排名情况。

在以专利数为表征的非市场导向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结果中,排名前10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801,排名11-20位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551,排名21-31位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401。排名最高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0.986;排名最低是造纸和纸制品业,仅为0.354。效率值超过0.8的有6个行业,位于0.5-0.8之间的有10个行业,低于0.5的有15个行业。

在以新产品产值为表征的市场导向技术创新效率测度结果中,排名前10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720,排名11-20位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437,排名21-31位的行业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0.264。排名最高的仍然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达到0.991,排名最低是烟草制品业,仅为0.242。效率值超过0.8的仅有2个行业,位于0.5-0.8之间的也有10个行业,低于0.5的有19个行业。

可见,无论是以专利数还是新产品产值为表征的技术创新效率,各行业之间的差距都比较大,两极分化问题比较突出

 

其次,我们对每个行业的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有3个行业的排名不存在差异,即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排名差异绝对值大于1,小于等于3的有16个行业;排名差异绝对值大于3,小于等于10的有10个行业;排名差异绝对值大于10位的也有2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由此可得,某些行业的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距。非市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是以专利产出量为表征,反映的是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市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是以新产品产值为表征,反映的是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因此,排名差异大说明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不协调。

那么,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选择主导产业时,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综合评比

本文通过计算各行业的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平均值,来反映各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综合水平,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

可以看出,综合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这10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处于领先水平;排名第11-20位的行业依次是: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这10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位于全行业中游水平;排名第21-31位的行业依次是: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这11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则相对较低。

 

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存在明显差异,这就为本文基于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提供了依据。

 

4

结论与不足

高技术制造业应成为北京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国统字〔2002〕33号),高技术制造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通过上文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参与本文测度的31个行业中,有6个属于高技术制造业,并且均位于前10位,分别是排名第1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第2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排名第4的专用设备制造业;排名第6的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业;排名第8的仪器仪表制造业排名第8。可见,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角度来看,高技术制造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是提高北京整体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主要推动力,因此,高技术制造业应成为北京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

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不协调,主导产业选择既要考虑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也要考虑产业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分析发现,31个参与测度的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非市场导向和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并不协调。例如仪器仪表制造业的非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第5,但市场导向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排名仅为12位,即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明显大于成果转化能力的比较优势。鉴于此,北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综合考虑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

本文的主要不足在于数据样本的选择上。对于北京地区而言,经济结构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以2015年为例,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左右。但由于统计数据受限,本文只能收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数据,这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建议

本研究认为,北京未来应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引领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应围绕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和功能集成,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地均产出率、人均产出率和产业集中率,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空间载体,引领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首先要积极培育和提高高技术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产业发展的商务成本,增强产业集聚度。其次要搭建和培育各类平台,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三是着力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将产业创新成果与经济效益充分结合。

北京未来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大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北京应引领三地在体制机制、政策规划、产业导向、产业协作、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平台等多方面实现统筹联动发展。北京应将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一般制造业和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保留下来的产业由于受成本、土地、环境等硬约束,需要向价值高端化、生产清洁化、体量轻型化发展;应主动引领产业链条扩散、对接、整合,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刘杨,经济学博士,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海芸,管理学博士,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引自《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北京为例》一文。受篇幅限制,文章省略文献综述、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参考文献等部分。如需报告全文可联系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邮箱:cistds@cistds.org.cn。

编辑:于悦

 

关于我们 | ABOUT US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8月,由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起,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承建,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的新型智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