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英语:inflation,在台湾简称通膨,香港和中国大陆简称通胀)本意为货币流通数量增加,但也指向因货币流通数量增加,而使得物价水准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也就是物价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通货”意指流通的货币,通货膨胀指货币发行数量上升,而物价上涨是因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两者关联为货币发行数量上升投入消费,“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而使得物价上涨[1],而现在人们经常直接使用“通货膨胀”一词来表示“物价上升”的现象。而货币发行数量上升,不一定使物价上升,因为可能尚未投入消费,或是被更多的商品(服务)生产或科技进步所抵消,而某些情况,比如说,若新发行的货币是流向生产端扩充产能,反而可能造成供过于求,物价反而会下跌[2],形成货币发行数量增加但物价却下跌,与常识相悖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购买力的下降,而货币贬値为货币在不同经济体之间相对价値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价値,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値,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因为不同物价影响不同人,通货膨胀有许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见两种衡量指数为衡量账面消费者物价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和衡量新出现的商品和服务的通货膨胀的GDP平减指数。
主流经济学家对于通货膨胀起因的看法可大略分为两派,“货币主义者”相信货币是通胀率数值最主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者”相信货币、利率和产出间的相互作用才是最主要的影响,凯恩斯主义者也倾向除了一般标准消费性商品物价通胀外再另附上生产性商品(资本)通胀。其他理论,例如奥地利经济学派,相信通胀是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导致。简单地说,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货币贬値,物价上升。
相关概念包括:
通货膨胀减缓(disinflation),意指通胀率的降低。
恶性通货膨胀,意指通胀失去控制急遽增加。
停滞性通胀,又称滞胀,意指通胀率与失业率同时增加。
通货再澎胀(reflation),意指企图提高物价以反制来自通货紧缩的压力。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通货膨胀”意指增加货币供给,通货紧缩则是减少,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是为了容纳实质GDP的增长。一些学派的经济学家,通常被归类为自由意志主义者、古典自由主义者或超保守主义者,仍然采用这种用法。在主流经济术语这则被称为扩张性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曾经说过一句话:“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
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一般会被认为对经济有益。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价格难以重新谈判降价,特别是对薪资与合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价若缓步上涨,则相关的价格便较易于调整。有多种物价会抗拒降价(粘性价格),而倾向于不断上涨。所以试图达到零通货膨胀(物价维持平准)的做法会导致其他行业的价格、盈利、与雇员数降低。所以,若干公司的执行部门视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润滑商业巨轮”。追求完完全全的价格稳定会带来极具毁灭性的通货紧缩(物价持续降低),将导致破产与经济衰退,甚至是经济萧条。
金融体系视通货膨胀之“潜在风险”为高于储蓄累积财富的基本投资诱因。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就是市场对金钱的时间价值之措辞。也就是说,因为今天的一元较明年的一元更具价值,所以未来的资本价值在经济学上有所扣减。此种观点视通货膨胀为对未来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导因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增强不确定性可能会打击投资与储蓄。
重新分配
从效果上将收入从固定收入者(收入来源于养老金之类)手中重新分配至非固定收入者(收入来源于薪水或投资回报),因为薪水或投资回报会随通货膨胀而上涨。
同样的,固定金额的放款者,其资产可能会重新分配给贷方(若放款方对通货膨胀预期不足从而利率偏低)。例如,政府通常是贷方,通货膨胀使政府实际负债降低,从而会将资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这种情况有时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国际贸易: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
鞋底成本:因为现金的价值在通货膨胀时会萎缩,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因此会倾向持有较少的现金。这种行为会导致成本增高,比如去银行的次数增加。(鞋底成本一词是句玩笑话,意指因走到银行而磨损鞋底所产生的成本。)
菜单成本:商号须更动于改变产品价格,这导致成本增加。一个例子是餐厅由于改印菜单所增加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会干扰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
在一经济体中,会有若干部门编入通货膨胀指数,而若干部门没有,通货膨胀行为会自未编入的部门向编入的部门重新分配。在影响幅度小时,这属于一种政策性的选择,不对储蓄而对变现优先权与手头资金课税。若影响超出一定幅度时,则其效应歪曲,成为个人对通货膨胀的投资,也就是鼓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
因为以上打击通货膨胀的理由都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与打击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幅影响,大部分的中央银行顾及物价稳定性,都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痛苦指数
痛苦指数(Misery index)于1970年代由亚瑟·奥肯发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总合。其公式为:痛苦指数 = 通货膨胀百分比 + 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通货膨胀机转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以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可由对抗滞胀(可能由货币主义所刺激)来作部分中止。
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在日本)曾鼓吹以较高的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衰退的一个解决方案。
所有对通货膨胀的调查都显示出新古典经济学派学者与一般大众对温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损害有岐见:公众仍然认为其损害剧烈,而财政型经济学者视其损害为微不足道,许多学者甚至说一点伤害也没有。
因通货膨胀具重分配之性质,反对承受通货膨胀重负的意见落居下风。因为资本利得税为名目数额,所以通货膨胀被主张为与“富人税”一样重要,而低度通货膨胀的社会会倾向于财富凝结。
恶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胀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的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