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自由化的表现(造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酿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各方的评说不尽一致,但大部分舆论基本认为,从表面上看,其直接动因是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抽逃和国际资本投机商大肆炒作所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经济结构本身,是其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认为酿成亚洲金融危机在于:

1.金融自由化速度超越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僵硬的汇率制度是酿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从运行机制上说,亚洲金融危机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演化框架是:外资流入——经济高速发展——金融自由化——国内(地区内)货币升值——汇率偏高并影响到出口相当部分外资流向房地产业等非贸易部门—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形成泡沫经济结构失衡日趋明显——进口增长和出口下降导致经常项目赤字——货币贬值、股市下跌,酿就金融危机。

实事求是地说,外资流入与经济高速发展是好事,并不一定导致金融危机。演化成亚洲金融危机的关键点在于这些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时间过早。

 

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世界金融一体化的主要体现。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相互间经济贸易往来的扩大,金融往来日益频繁,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发展及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使遍及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全球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从而遍及全球的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正在形成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

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特征是要求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内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在这方面,目前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实现了货币的自由兑换,资本、资金在行业上、结构上和地域上的流动也十分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迫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及早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即开放资本项目。

 

金融自由化是一个大趋势,但具体到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却有一个何时实现货币自由兑换与开放资本市场的问题,也就是有一个时机的选择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之国家与地区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它们的货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时间相对早些,对外国资本敞开大门的时间更是过早。

此次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与地区,除日本外,在战前都是相对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在战后初期,经济发展也是落后的,它们的经济发展是到60年代末期以后才发生“奇迹”,出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自普遍奉行“出口导向”的模式,因此,大都实行本国货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分别于80年代中期以前就实现其货币自由兑换。

这种汇率制度长期保证了东南亚国家货币汇率的稳定,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促进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出口扩大和经济增长,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受美元的走势影响颇大。

 

如果说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由于美元的相对疲软而使这种汇率制度显得有利于促进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自从1995年美国与日本签署强化美元协议以来,美元对日元、马克等西方主要货币汇价出现大幅升值,美元日渐走强,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与美元挂钩的亚洲有关国家与地区币值也被迫日渐高企,以致汇价严重偏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汇价已不能反映货币应有的价值,它们的货币面临着很大的贬值压力,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使其成为投机商攻击的对象。

同时,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阻碍了这些国家对其汇率机制的调整,它们只是听任本币跟随美元大幅升值。

为了维持过高的汇率,打击投机,政府不得不保持高利率,不仅使得大量的套利短期资金流入,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而且对经济泡沫破灭后萧条的国内经济无异于雪上加霜。

过高的汇率一旦支持不住,其货币出现急剧贬值便是在所难免的了。这便是金融自由化的一个主要内容—过早的货币自由兑换所造成的影响的一个表现。

 

2.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外资和外债管理失控是酿成金融危机的另一个原因。

90年代以来,泰国、菲律宾等国相继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泰国于1992年对外资开放,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的外国资金。几年来,外资流入泰国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达到了失控的地步。

1992年泰国外债为200亿美元,1995年已增加到了750亿美元,1997年底达9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其他国家,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菲律宾为54%,印尼为47%,马来西亚为39%。

而且,从结构上看,流入这些国家的外国资金中有四分之一属于短期贷款,容易在金融系统运转不灵时带来问题。

外资轻而易举地进入,给引进外资国家经济注入“强心针”,使国内资金膨胀,导致经济过热。充裕的资金有相当部分盲目流向了房地产,造成严重的供求失调。

例如,1997年底,泰国积压的房屋已达85万套之多。泰国房地产业持续四年不振,房地产商资金周转不灵,金融机构呆帐激增,引发挤兑风潮,导致一批金融机构破产。据统计,泰国金融坏账高达8000亿到9000亿泰铢。

 

美国标准普尔公司估计,泰国政府必须花费3000亿泰铢,才能为数家背负沉重财务包袱的金融机构解围。此外,投资过执引起进口的过度增长和国内工资上涨过快,导致出口商品竞争力大大降低和经常项目逆差的日益庞大。

从外资和外债管理的角度看,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外债。近二十余年来,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这些成绩是在对国际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高度依赖下取得的。

由于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中,短期资本比例较大,例如,1997年末,韩国外债达到1569亿美元,近60%(922亿美元)是一年到期的短期外债。同时,从外资流入的产业结构看,有相当部分集中在非生产部门在开放资本市场和固定汇率条件下,为维持汇率稳定,这些国家又不得不维持相对国际资本市场高的利率,造成大量短期性的套利外资流入,其主要流向于非生产部门,如房地产业,尤其是高级商场、旅馆、办公楼、豪华居民住宅等,同时又有相当部分流入到证券市场,从而形成了“泡沫经济”。

 

从东南亚国家的整个外资结构来看,外国贷款占34%,证券投资占29%,外国直接投资仅占35%。

到1997年底,这些国家均持有高额外债,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分别达到900亿美元、1000亿美元、500亿美元和750亿美元。尤为典型的是泰国,其经常项目下的赤字从1992年占GDP的5.9%,逐年上升到1997年的8.3%。

为弥补赤字,泰国外债从1992年底的396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9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这就造成其对外资和外债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债台高筑的国家为偿付债务,就必须保持出口贸易的高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一旦出口减缓或外资流入减少,就会引发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从而出现货币贬值,即造成固定汇率机制的崩溃,酿成了金融危机。

 

3.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竞争力弱,经济泡沫成分过多是酿成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在过去20年时间里,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和日益开放的条件下,把大量资金投入所谓见效快的高利产业——加工工业、房地产业、证券业,出口导向的产业政策单一(仅局限于电子和一些加工产业),而对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等重要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带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发动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当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时,与之配套的基础产业明显不足,而基础产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又导致了整个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经济增长一再靠高投入推动形成泡沫经济。

如泰国虽然在10年内经济以年平均8%的速度增长,其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但这主要是依靠外资流入与银行贷款,其中房地产贷款就占了很大比重。

 

其结果造成泰国房地产严重过剩,难以收回投资,无法按期归还银行贷款,形成了大量的银行呆帐和坏帐,加大了金融运行危机和风险,损害了银行的信誉。

据有关资料估计,1997年泰国银行呆帐、坏帐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50%是对房地产业的贷款。

与泰国相仿,菲律宾、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也存在着房地产业供大于求的严重问题,大量住宅、办公大楼闲置,以致占这些国家银行贷款总额20%以上的房地产贷款成为呆帐和坏帐。

 

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产品的出口,但出口企业相当部分为外商所控制。外商的投资偏重于资源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技术开发和科研能力相当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独立研制和开发技术含量大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出口产品难于升级换代。当国际形势与国际市场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这些国家吸引外资的竞争力削弱,外资流入无法大幅度增长,出口产品又由于竞争力的衰退,国际收支结构日趋恶化,一旦短期外债撤走或到期无法偿付,危机自然无法避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