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第十七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演讲指出,目前,综合经营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他强调,不能因为金融创新而采取简单回归分业经营的监管“懒政”。继续发展综合经营符合金融业风险和收益平衡需要,也是当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允许金融业开展综合经营是尊重市场的现实选择,而回归分业经营已无现实可能。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混业经营必须要坚持,这是一个趋势。但银行就是银行,证券就是证券,保险就是保险,信托就是信托,他们有各有侧重点,这也要坚持。
综合经营已是客观存在
目前,绝大多数大数据银行、证券公司和主要保险公司都已经通过设立并购其他金融行业的子公司,和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代表的交叉性金融业务,跨行业、跨市场开展综合经营。同时,金融控股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投资控股的银行、证券、信托、基金、期货和资产管理公司等都已成为实质性金融公司。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组建了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在范一飞看来,商业化改革以后,银行从垄断转向竞争,服务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产品从信用中介转向资产管理是势在必行。
为什么上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但金融业的跨业融合创新从来没有停顿?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更根本的金融改革目标是确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以及“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上述“四自三性”实际上决定了金融机构必须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开展服务竞争以赢得生存和发展。而综合经营往往是金融机构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服务更多更全更新,因而更具吸引力。
范一飞指出,允许金融业开展综合经营是尊重市场的现实选择,而回归分业经营已无现实可能。从尊重现实的角度看,综合经营已成我国金融体系的客观存在;融业竞争力角度看,综合经营是实现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创新方向;从更好好地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看,综合经营是实现金融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必要措施。
曹凤岐指出,综合经营是个趋势,单一经营不可持续。但这里面涉及到如何综合经营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混乱,“保险可以做银行业务,可以券商业务,甚至其他业务。保险的职责是什么?是一个保证,他的资金应该安全。为了获得资金的增值,保险公司可以进行一些投资,但应该和普通的投资不一样。”
随着贷款业务利润不断下滑,目前各家银行都在制定综合化发展战略,向大资管方向转型。曹凤岐认为,银行需要做资产管理,但不能放弃本业。“如果都不去贷款,中小企业怎么办?普惠金融怎么办?绿色金融怎么办?而且,非贷款业务的收益风险相对大,不是信用风险,而是市场风险。”
专家:金融经营应统一管理
范一飞进一步分析指出,从最新发展趋势看,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金融业总体方向是优化综合经营、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金融危机后,各国并不否定金融业的融合创新,而是从如何解决监管失败的角度构建着力防范系统性风险、有效管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新框架。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随之建立并不断完善,在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方面正在构建一套更加清晰而严格的监管规则。金融业综合经营将遵循新的监管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
他强调,“我们面临金融业融合创新的规制选择。必须承认,金融业综合经营使得金融体系的关联性增加,对金融规制提出了挑战。如: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真空导致层层控股和整体杠杆率上升,单体风险传染至整个系统、跨市场监管套利以及复杂而难以管理等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创新而采取简单回归分业经营的监管“懒政”。建立面向所有投融资行为的功能监管以保证监管全覆盖,建立立足严格的消费者保护的行为监管以确保创新负作用最小化,建立穿透式监管以确保杠杆率保持在合理水平,才是合理的规制选择。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监管问责机制。”
曹凤岐也指出,第一,综合经营是必须的;第二,统一管理是必须的;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综合经营的问题是要讨论的。“比如,把险资拿出去收购企业,到底合不合理?他进行一些短期的投资,可不可以?因为险资是一个长期资产,短期投资,那不是他的特点。所以,这些问题都值得考虑。”
曹凤岐主张,金融经营应该统一管理。央行也参与管理,但应该成立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把券商、保险、信托等统一管理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