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社会融资规模包括哪些内容(社会融资规模对股市有什么影响)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另一个每月与M1、M2同时公布,与货币政策关系紧密的概念,是社会融资规模(简称“社融”)。它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由金融机构表内业务(人民币和外币各项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直接融资(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筹资和企业债券融资)和其他项目四大类构成。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2020年底,社融存量规模达284.83万亿元。

M2对应的是金融机构的负债(如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而社融统计的是金融机构的资产(如我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因此二者常被人们形容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但真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两者的统计范围和创生机制都有所差异:M2的统计对象主要是存款类金融机构(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等),而社融不光统计存款类金融机构,还计算非存款金融机构(如券商、保险、信托等)对实体的支持。此外,外汇占款能派生M2(简单例子就是企业或个人把赚取的外汇在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但却不能增加社融;企业IPO或发债直接融资能够增加社融,却不能派生M2。因而社融和M2仅部分内容存在对应关系,但互有不对应项目,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对等。

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重大金融创新成果,据被尊为“社融之父”的央行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研究表明,社融是GDP、CPI和进出口等重要经济数据的先行指标(先行1~3个季度),且相关系数甚至比M2更高。它反映的是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而M2反映的是金融系统向社会提供的流动性,体现全社会的购买力水平。

尽管一般情况下两者走势趋同,但某些时期也会出现数据上的背离。如2016年商业银行盛行把钱委托给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打理,派生出大量M2,但这些钱都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套利,未能对实体经济构成支持,无法计入社融。而此后去杠杆后同业间套利受到打压,M2开始大规模回笼。同时实体企业融资需求强劲,这推升了2017年的社融和M2的第一次背离。

进入2019年后,去杠杆虽接近尾声但仍在继续,而金融企业对实体的信贷政策逐渐宽松(所谓“宽信用”),叠加地方债的大量发行,这让社融和M2又一次出现背离。但近似的现象,背后原因不同,导致2017年利率上升,2019年利率反而有所下降,故而对股市和债市造成的影响也区别甚大。

因此,虽然理论上社融增速快一般会提振市场情绪,利好股票等风险资产,利空债券等避险资产,但除了笼统看总量外,还得拆分看结构——如果社融的高增长是由短期贷款、票据或其他表外融资支撑,很可能是资金空转、套利盛行的结果,很难带动实体经济改善。对股市除了作为“利好消息”短线刺激下市场情绪外,也难以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社融和M2剪刀差扩大,也并不绝对就是实体融资需求强、经济景气的表现,还是需要对总量、各细项、同/环比数据和增速差成因等展开具体分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