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WTO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

20世纪的最后一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次成为中国人街头巷议的话题。从目前大众媒体的层面上来看,至少作为消费者,中国老百姓是拥护“入世”的。从1986年提出“入世”申请以来,至今已有13年了,“黑头发都谈成白头发了”,这其间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来满足“入世”的要求。每当“入世”谈判掀起新的希望时,中国的许多媒体也总是热情洋溢地向公众宣传“入世”的好处,形成蔚为壮观的全民盼“入世”的大潮。在机关大楼的办公室里,在超级市场的柜台前,在朋友们的聊天问候中,消息灵通的人士都在发布美国小汽车、计算机、电话费的行情,把听众们的心挠得痒痒的,恨不得中国第二天就“入世”。你想,一辆中高档的皇冠车在美国只售8000美元~9000美元,合人民币不过6万~7万元钱,只相当于买一辆昌河或奥托的钱,多划算啊!还有计算机,200美元就够买一台586;电话根本不要初装费,打电话很便宜,还不断有别的电话公司用更优惠的价格来吸引你“跳槽”,多好啊。要是出国,千万别买国航的机票,太贵,找个朋友在国外买好机票寄回来,就能省出一台电视机。

其实不用出国就能知道国外的东西多便宜,1998年中国加大打击走私柴油、汽油的力

 

度,不就是因为国际市场的油价低得出奇吗?也是因为打击走私,中关村市场一直走低的电脑价格在1998年年底一度止跌回升。既然外国货质量又好,又这么便宜,收入有限的工薪人士当然要欢迎外国货,当然要盼望“入世”了。1994年曾有小道消息说,中国“入世”有望,轿车市场立刻疲软,全国各地的汽车销售商叫苦不迭,因为人们等着“入世”后的汽车降价呢。

挣钱不容易,明明100块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却因为有高额的海关关税,要多花100或50,这多冤哪!以前不知道国内外市场的行情,以为手表就是该100多元钱一块,买的时候没有二话,欢天喜地的。现在眼界开阔了,知道这是国家保护性关税闹的,别人就不干了。这不是让消费者当冤大头吗?收那关税干什么?这不是保护落后吗?不是给海关官员营私舞弊提供机会吗?

因此,每一次“入世”谈判受挫,这些持币待购的消费者都若有所失,就像看自己刚刚买入的那支股票不涨反跌一样。当然,人们希望这是暂时的,正如股票终归是要上涨的一样。

 

1999年以来,众多媒体又开始向消费者介绍“入世”的种种好处了。最典型的是4月20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WTO这河有多深?》,文章首先说:加入WTO,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付出代价”的思想准备。天下没有永远免费赠与的大餐,不付出,也就没有获得。但“入世”后,从长远看中国的机会大于付出,否则就没有必要过这河了。然后以很生动的笔触给读者描绘了一番“入世”后的美妙景象:

 

对于单纯的消费者来说,中国的“入世”实际上意味着可获得更多的消费选择、更便宜的商品价格、更上乘的消费服务。由于“入世”后关税将会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非关税壁垒也会消除,国外商人能够直接与中国的消费者接触,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与自己的市场对手展开就地竞争,因此老百姓就能在消费生活中得到扮演“上帝”的更好的感觉:用比过去少的钱来选择更好的商品。

  比如,一些现代款式、质量较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数码音响、 DVD、电信产品以及多用小家电、新颖纺织品、化妆品、食品和水果,将会以比现在低的价格更多地出现在中国市场,甚至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以汽车为例,按照有关规则,我国轿车工业作为“幼稚产业”将得到一定期限保护,但轿车进入老百姓家庭作为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在中国喊了几年,老百姓买车和用车过程中却面对税费过重等问题。这一矛盾也会随着中国的“入世”而促使有关部门尽早出台宽松的配套政策而解决。

  至于中国城市家庭所喜欢的五花八门的多用小家电、照相机、音响、化妆品等外来商品,本来国外企业的市场优势就多一点,中国消费者面对这些东西,不用再去香港、泰国借旅游之机采购,在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就会找到更大的自由选择范围,花费更少的购买投入。

  “关”门打开,体现科技含量的新颖的世界流行建筑部件、材料也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越来越红火的住房市场上,人们往往为其较低的质量、太高的售价而伤脑筋。中国“入世”后,建筑部件及材料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革命性新材料的加盟,无疑会使房地产商用更合理的投资和更好的材料,建造出更适合消费需求或者是更便宜的住房,这也将是中国百姓的一个福音。

 

  中国“入世”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推动,可能会表现在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上。在国际上,近年来服务贸易在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大行其道之后,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市场地位,有的国家甚至到了占60%的比率。中国的“入世”将使服务贸易的观念更快和更好地融合于中国社会。

大多进入了小康阶段的中国家庭届时将会面对外资服务贸易如金融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消费等的“拉拢”。一些新的服务机构,如国际旅游服务、保险服务、礼仪文化服务等,将会带动本地企业与其竞争,共同提升中国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活乐趣,引导人们进入新的消费领域。

 

不错,这些都可能是真的,也许很快就会随着“入世”成为现实。只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那时候中国老百姓到哪里去挣钱。当廉价的美国小麦、大豆、棉花、牛肉、鸡肉、桔子、葡萄来到城市居民的餐桌上时,9亿农民却可能叫苦不迭。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农民们响应市场价格的召唤,纷纷投入了大量资金购苗、种,建温室和现代化鸡舍,指望着收获季节能卖个好价钱,来归还拼凑起来的借款。这个热潮发展到今天,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了。猪肉批发价5元钱1公斤,这个价格不要说发财致富,恐怕要是还了饲料、猪种的钱,能不能够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猪肉如此,其他农产品也都出现过剩。正因为如此,国家才要制订保护价,以免谷贱伤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美国的廉价农产品来了。美国农业是石油农业,自然条件又好,可耕地辽阔,每年有1/3的农田休耕,人均农产量很高。在石油实际价格已经低于60年代廉价石油时代的情况下,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几乎全球无敌,它的出口农产品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量的近一半。可以预料,一旦美国农产品挤开中国市场大门,那么中国农民就有可能买不起油盐酱醋,更大量的农村人口将不得不流向城市。

 

那时候的城市又将怎样呢?大量的工厂企业将关门大吉。不错,中国汽车工业落后,上百个小厂敲敲打打搞汽车,是该淘汰——当然也别忘了这些小厂对就业做出的贡献。问题是谁去淘汰它们,是国内形成大型汽车集团呢?还是汽车工业整个被淘汰?如果是前者,那么至少与汽车生产相配套的橡胶、电子、机械各行业还仍然有订单,仍然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这正是所谓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意义。而如果是通用、丰田、奔驰来淘汰中国汽车工业,那么势必造成对城市各行各业的极大冲击,造成的失业将远比外国汽车销售网所能吸纳的就业要多。

这还仅仅是一个汽车业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连律师、会计、城市规划、电影院、快递服务等等都要占领,问题将更加严重。我们不得不担心,明天我们到哪里去挣钱?

目前,中国的城镇失业、下岗、待岗率合计已经相当高了。不知道那位作者有没有体验过下岗的滋味,当你看着市场上蔬菜、水果、鱼肉越来越便宜的时候,摸摸兜里却没有钱。也许这位作者很快就可以买到一辆小轿车,但如果若干年以后美联社接管新华社,紧接着记者大裁员;或者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破产,存款变成废纸,这位作者也许就可能买不起汽油了。

一位汽车厂的老总告诉我,当1994年底吴仪走出“入关”谈判会议室,宣布谈判失败时,他的感觉是松了一口气。他说,不入也好,晚入比早入好,现在中国汽车厂商上百家,最大的桑塔纳产量也不过几十万,和通用、丰田这些年产量近千万的汽车厂怎么竞争?如果没有高额的保护关税,中国的汽车厂统统都得关门。那他投在生产线上的那么多贷款怎么还?那么多工人干什么?

老百姓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很简单的道理,要花钱先得挣钱。作为消费者,老百姓可能受益,作为生产者,老百姓可能跟着中国的企业一道失业。也就是说,“入世”给每一位中国人出了一道难题:要么享受跨国公司提供的质优价廉的服务和商品,但却失去工作;要么有工作可做,但只能暂时吃本国的水果,坐本国的质量不那么高的汽车。

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是知道每一位老百姓的双重身份的。他是在向“单纯的消费者”描绘这幅美妙图景,然而他紧接着的铺排却不时地把“单纯的消费者”混同于老百姓。这样一来,似乎只有企业的经理们才是生产者,才会以生产者身份关心企业的生存;这样一来,老百姓就和跨国公司结成了同盟,以消费者的名义来共同挤压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了。这不是典型的误导吗?

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每一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即既要吃喝玩乐,又要有收入来源。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是生产者,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公务员是生产者,甚至食利者也是生产者。食利者的收入来源是银行利息或股票分红等,其收益的大小与银行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当银行经营不力,坏帐如山,或企业亏损有加、负债累累,被迫破产时,食利者就当不成消费者了。因此,当我们考虑“入世”对自身的影响时,既要考虑到作为消费者能获得哪些好处,也要考虑到作为生产者会受到哪些损害。在这一点上,众多媒体的报道显然有失偏颇。媒体往往利用人们显然而易见的消费者身份,把好处说成是每一个人的;又利用人们对自身生产者身份的忽略,把生产者孤立成少数企业家。这样,表面上“入世”的好处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害处却只有相对数量很少的企业家承担,而且这些企业家又已经被指责为落后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该被淘汰的。

但事实上,当这些企业被淘汰时,在企业中工作的工人会被淘汰,靠这些企业上交税收养活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会被淘汰,靠企业支撑的养老金、大病统筹基金、失业保障基金会失去来源,市政设施、物价补贴也会失去来源。

很遗憾,许多媒体显然并没有考虑读者的双重身份,只是一味地向读者的消费者身份煽情。这表面上是为读者着想,实际上是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短视的、非理性的思路中,准确地说是在误导读者。当然,对于这一点,有的媒体是不自觉的,他们是当了二传手,先被别人误导,又去误导别人。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切身感到,工作比消费更重要。因此,我们经常会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享受欲望,为寻找并保持一份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工作岗位,而长时间地学习,长时间地工作。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即使我们暂时吃得差一些、穿得差一些,但只要努力工作,日子总会慢慢好起来的。反之,那种讲吃讲穿游山逛水却没有工作的人,虽然可以作为消费者充分体验现代生活的乐趣,却总有一天会流落街头,体验历代乞丐的凄惨。一个人失去工作会成为乞丐,一个国家失去工作则会陷入动荡和战乱的烽火硝烟中。

就在中国舆论为消费者主导,诉诸消费者利益时;美国舆论却为生产者所主导,诉诸生产者利益。中国越是补贴出口产业,美国国会和舆论界的意见就越大。因为美国舆论是遵循生产者逻辑的:对美国生产商有好处的,美国舆论欢迎;对美国生产商无好处的,美国舆论坚决抵制。按照美国人的流行观点,中国扩大对美国出口,美国消费者当然受益,但这减少了美国生产商的相应市场份额,减少了美国企业的利润,从而损害了美国利益。从根本上说,美国国会和政府不是消费者协会,而是生产商俱乐部,即过去所谓的垄断资本集团的代言人俱乐部。在生产者俱乐部的主导下,连普通美国人也不愿意购买廉价的外国商品。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瑞奇在5月20日《金融时报》撰文指出,在最近的一次调查中,58%的美国人同意对外贸易“对美国经济不好,因为廉价的进口货损害了工资”,只有32%的人同意“贸易对美国经济有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