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是日常教学过程中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学习内容。
作业,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与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分析整理等学习能力;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作业,有助于拓展学习时空,延续课堂活动,达成课堂教学无法完全实现的学习要求;作业,还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情,诊断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后进行有针对的矫正,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
高质量的作业需要精心设计。作业设计,就是依据一定的作业目标,对作业内容、难度、类型、时间等进行统筹思考的过程。作业设计需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实现作业的科学性;需要关注作业目标,以明确作业的解释性;需要将内容进行统筹分配,以突出作业的整体性;需要关注不同功能和不同类型的作业,以体现作业的合理性。
研究表明,作业设计质量对作业实施效果有明显影响(见下图)。以初中为例,作业设计质量对作业负担、作业兴趣和学业成绩均有明显直接影响。此外,作业设计质量通过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与作业负担,对提高学业成绩产生间接效应。初中作业兴趣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为60%,远远超过作业负担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3.83%)。小学阶段也呈现相似的结果,也就是说,作业设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影响学生的作业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
▲作业设计质量对作业实施效果的影响
何为基础性作业?
“基础”常作为建筑学名词,即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可衍生理解为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从“根本”而言,基础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从“起点”而言,基础是推动向前的逻辑源头。
基础性作业一般是指基于课程标准、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而设计的作业。它提供核心的概念体系、基本的知识框架、关键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备的能力、重要的学习品质等。基础性作业应该为学生提升学习水平、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础不能误解为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的内涵与外延要不断与时俱进。基础包括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等各方面的要求。
例如,对于数学学科,大家普遍认为基础应包含“四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四基”的涵盖内容。其中基础知识一般是指数学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公式;基本技能包括基本的运算、测量、绘图等技能;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和数学模型的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要和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建立联系,过程性目标和内容实现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生形成了活动经验。
高质量的基础性作业是夯实知识概念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基础性作业能够帮助他们巩固知识与技能,梳理基础概念,形成概念体系,学会整理归纳,从知识概念掌握情况而言,具有夯实基础的功能。
高质量的基础性作业是提供能力方法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基础性作业不是低阶认知类型作业的堆砌,恰恰相反,它为学生提供应用能力的基础,基础性作业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重要思想方法,创设情境,主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质量的基础性作业是形成价值观念的基础。学生可以从基础性作业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有效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品质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为发展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基础性作业的功能价值,旨在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整理概念,学会归纳结论,学会自我评价反思,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应用等。因此,基础性作业同样强调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长周期作业、开放性作业、合作类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
归根结底,基础性作业是知识建构之源、能力发展之始、拓展创新之本。
为何要以单元为基本单位?
单元一般是指同一主题下相对独立并且自成体系的学习内容。相较于某个单独课时而言,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可以从中观角度避免教师在宏观把握学科课程整体要求上的困难,又可以避免仅从微观角度把握某个课时出现的割裂问题。从单元视角围绕特定情境与要求设计作业,不仅有助于相关要求的持续落实,也可以依托单元对作业类型进行跨课时的整体安排。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作业整体设计,有利于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价值。
一是有助于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通过对一个单元不同课时作业内容、要求的统筹思考,可以加强不同课时作业内容与要求之间的关联,还可以减少一些仅仅针对低阶认知类型目标、反复操练性质的作业在不同课时的简单机械性重复,留出时空增加体现发展高阶思维要求的作业比例。
二是可以在一个单元下对各个课时的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时间、作业难度等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分配,更好地实现课时作业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与递进性。
例如,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对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的认知类型,这些方面的目标很难在一个课时作业中实现,需要在各个课时作业中进行合理分布与统筹分配。
再如,随着课时的不断推进,单元内不同课时作业的难度比例应该有一定的改变。一般而言,一个单元最后一课时的作业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统整性,难度也应该相对较高。
三是有助于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基于单元整体培养目标,对教学、评价、作业、资源等进行系统思考。从单元角度设计作业,势必要思考作业和教学、评价等的相互关系,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等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将作业孤立地进行设计。
四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设计作业,在提升作业设计整体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所以,学科作业体系要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设计。
文章节选自《学科作业体系设计指引》一书,微信编辑时有删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