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泡沫产生原因(浅析金融危机周期性出现的深层原因)

前言

经济学知识告诉我们,一般而言,商品的价格不精确等于其价值,而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且这种波动幅度不会太大,从长期来看,价格的平均值通常约等于其真实价值。

但是,如果某个商品由于某种原因,其价格远远超出了真实价值呢?比如说,某种类的花,经过人为炒作和投机行为的放大,导致一朵花的价格竟然卖到了和13头牛总价格一样多;再比如,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突然在政府干预之下总量急速增多,股票价格连续13个月上涨,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可能你已经猜到了,当商品价值远低于商品的既定价格时,随之而来的正是“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1991年日本楼市断崖式下跌,都离不开“经济泡沫”。它表示某类商品的价格不正常高企,和真实价格完全背离的一种经济现象。当然,“经济泡沫”本身并不可怕,由于对未来的预期真实存在,任何商品都有可能存在泡沫。

不过,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它带来的危害就不仅仅是商品价格的急速回落,它还会造成个人、公司甚至国家巨大的经济损失,稍有不慎还会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网络,造成社会危机,更有可能引发战争,比如说美国南北战争,都具有更深层的经济根源。

美国南北战争

这么说吧,“经济泡沫”破裂,一般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奏。

可既然“经济泡沫”对我们的关系如此重要,那“泡沫”的本质又是什么?其产生的经济机理又是什么?为什么直到如今我们都不能准确预防这种“泡沫”?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与“泡沫”有怎样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前因后果说起,来客观、全面地了解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01 郁金香泡沫: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但是,在成为荷兰的国花之前,郁金香可谓让荷兰人“爱也郁金香,恨也郁金香”。由郁金香引发的一场规模浩大的商业投机活动,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因“经济泡沫”破碎而导致国力衰败的著名商业案例。没错,这就是“郁金香泡沫”案。

为什么一朵花会让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的经济遭受剧烈动荡?人们为什么要炒作一朵花?这朵“泡沫之花”又是如何破裂的呢?这件事还要从1637年说起。

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案

1637年,也就是明朝崇祯十年。此时的明帝国早已不复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威武雄壮,在全国各地农民起义的猛烈夹击之下,明朝开始变得老态龙钟,风雨飘摇。

但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荷兰,却通过15至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积累下了巨额财富,不仅如此,荷兰还更进一步,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

现如今我们常常听到的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概念,在那时就已经被荷兰人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里。更别说“卖空”“对敲”“逼空股票”等一系列操纵股票的技术,这些都是发源于荷兰的,后人只不过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加强。

技术如此发达,经济非常活跃,荷兰非常富有。到底有多么富有呢?据统计,在17世纪,荷兰一个东印度公司的贸易量,就占到全球贸易总量的一半以上。

荷兰

在经济潜力如此巨大而股票交易市场又如此成熟的荷兰,人们自然而然对炒作和商业投机了如指掌。于是在1637这一年,富有的荷兰人瞄准了一种花——郁金香,对其开始进行广泛炒作和投机。

为什么要选郁金香呢?因为郁金香满足一切“稀缺”商品的所有特征。

  • 第一,郁金香难栽。郁金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从一颗种子落地再到发芽开花,大概需要花费七至十五年时间。即便用郁金香的球根栽种,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看到花朵。而最重要的是,郁金香的花期最多只有15天。
  • 第二,郁金香难运。郁金香的产地远在东亚和中亚地区,生长于干旱少雨的环境。而荷兰地处大西洋沿岸,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降水丰沛。想要在荷兰栽种,郁金香天然水土不服,成活率可谓极低。因此,在荷兰看到的郁金香都是从亚欧大陆跨越数千公里远道而来的,运输时间非常之长。
  • 第三,郁金香好看。郁金香花卉刚劲挺拔,叶色素雅秀丽,具有庄重高贵的美感。由于好看,人们进而便赋予了郁金香更多的内涵,尤其是富人,这种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花使得他们对郁金香更是偏爱有加。

总而言之,作为花,郁金香与其他种类的花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优势,观赏价值和药材之用也较为普通。但是,一旦穿上了“意义”和“内涵”的外衣,加上总量过于稀少,郁金香的身价便开始成百上千倍地增长。

由于稀缺,郁金香成为荷兰人争相购买的花卉

1635年,一种名叫“Childer”的郁金香品种,单株就卖到了1615弗罗林(荷兰货币单位)。这个价格意味着什么呢?经过换算,1615弗罗林在当时的物价下,可以买到13.5头公牛或6吨的奶酪。而到了1637年,一株名叫“永远的奥古斯都”郁金香的球根(注意,仅仅是球根,而不是花),就被商人们炒到了五六千弗罗林的价格。在当时,有人仅凭借一朵花,就可以买下一般货船上的一半的货物,而这不正是巨大的“经济泡沫”吗?

正所谓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仅是财富的非正常转移。终于,到了1367年的3月份,一小撮的人从巨大的泡沫幻想中清醒过来,开始小范围地抛售郁金香,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跟从,这时卖出的狂热和之前争相购买的狂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最终郁金香价格崩裂,下降幅度高达99%,千百万人倾家荡产,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就此发生,荷兰也从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中开始走向下坡路,并于18世纪初被英国超越

尽管泡沫破裂对经济的毁灭性巨大,但金融危机的故事却犹如朝代更迭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展示它顽皮的样子。比如下面讲到的密西西比泡沫

 

02 密西西比泡沫:为什么会存在连续13个月上涨的股票?

“郁金香泡沫”不仅让数百万人荷兰人在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还把荷兰的国家经济拖入泥潭,让人们看到了金融危机的威力。但就在“郁金香泡沫”破裂后的80年,法国人又开始进军“泡沫”市场,这就是“密西西比泡沫”。与“郁金香泡沫”不同的是,“密西西比泡沫”具有浓烈的官方色彩。

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国王去世,他的曾孙——年仅5岁的路易十五继位,并由路易十四的侄子奥尔良公爵摄政辅佐。但是,摆在此时路易十五和奥尔良公爵面前的法国,四面树敌,国库空虚,内忧外患,还有还不清的债务。

为了尽快还清所欠法国人和外国的欠款,恢复法国国力和贵族日益贫困的窘境,奥尔良公爵重用从英国而来的商人约翰·劳,出谋划策。

约翰·劳画像

在约翰·劳的建议下,奥尔良公爵在法国成立了具有类似中央银行功能的贴现银行——通用银行。并于1717年4月,把通用银行设立为了具有全国性的银行,让民众把大量具有硬通货属性的铸币,换成了印刷简易、携带方便、交换自如的纸币。

当收回了绝大多数的金银铸币后,奥尔良公爵便同他的叔叔路易十四一样开始大肆挥霍,不顾百姓生活和国家面临的巨额外债。可这样做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在里面:一旦法国民众前来兑换硬通货的铸币,或要求偿还国债,产生挤兑,如何是好?

为了应对这类问题,奥尔良公爵又把宝压在了约翰·劳的身上。法国政府听取了约翰·劳的建议,出面动员民众,呼吁其将手中的国债券按照面值等额兑换为约翰·劳名下的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债权人换为股权人,并享受公司分红。我们知道,国债和股票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国债是赚取利息收益的,股票则可根据股价上涨情况,得到更高收益的分红。只要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股民就可以获取高额的投资回报。而密西西比公司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前往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采矿、挖取黄金。前者解决债务问题,后者解决硬通货的铸币问题,一是双鸟,一举两得。

法国奥尔良公爵

1719年9月13日,密西西比公司发行第一笔10万股股票,在几天之内被抢购一空。15天后,再次发放 10万股,同样被抢购一空。而当时法国政府的所有债券大约有16亿里弗(注:里弗为当时法国货币单位),自然早早就被转成为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民众认购热情难以阻挡,就连农民、仆人、小店主和工匠等都参与到热火朝天的股市里来。

从密西西比公司股价走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719年12月19日这一天,密西西比公司的股价已经超过了9000里弗,逼近10000里弗,而约翰·劳也在1720年初,被任命为法国的财政部长。但是,此时的密西西比公司真的在北美洲挖矿、寻找黄金吗?不!密西西比公司并没有找到金矿,更没有把黄金带回法国。

密西西比公司股价走势图

连续13个月上涨的股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这个“泡沫”有多大呢?据统计,直到1720年5月,通用银行(此时已经同密西西比公司合并,成为皇家银行)发行的纸币超过21亿里弗,3个月后变为42亿里弗,但是此时的铸币储备只有2800万里弗的黄金。纸币黄金比高达150:1,“经济泡沫”可谓恐怖 。

终于,疯狂的民众在没有看到实质性的硬通货铸币回到自己的手中后,逐渐趋于理性,他们开始质疑密西西比公司存在的真实意义。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禁止民众使用金银,加剧了民众的猜疑。从此股票被疯狂抛售,股价一泄千里,从最初的9000里弗,一路跌倒了500里弗,经济繁荣的泡沫破裂,法国经济受到重创,几乎波及到所有民众。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产生一个疑问:不论是经济危机也好,金融危机也罢,人们为什么跳不出“泡沫产生-泡沫膨胀-泡沫破裂”的周期呢?这种周期性出现的危机,其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03 明斯基时刻:自动产生的“泡沫”,无法避免的金融危机

为什么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会周期地发生?为什么“泡沫”不可避免?著名的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对此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于现代社会基于信贷的增长模式,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简单而言,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的内容。

第一个阶段:经济周期=信贷周期。

明斯基认为,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与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由信贷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决定的。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上行阶段时,信贷规模就会不断扩大,会产生“泡沫”,反之,信贷会不断收缩,“泡沫”随之破碎。

这就好比郁金香花在未来还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这时银行便会认为,通过向银行借款而买郁金香的荷兰商人在未来会拥有相应的还款能力,银行也就会更愿意贷款给他,这就是信贷扩张。但是,一旦人们的预期受损,郁金香不再得到垂怜,银行为了减少坏账,就不会再贷款给商人,信贷收缩,“经济泡沫”也随之被戳破

经济前景乐观,信贷扩张;反之,信贷收缩

第二个阶段:信贷周期的内在脆弱性

信贷规模越高,杠杆率自然也会随之增大,这就是我们在上文中看到的越来越大的“经济泡沫”。明斯基认为,高杠杆率会在人们逐利的本性之下,变得更加难以承受,一旦突破了经济极限,那么危机就会随之来临。随后,经济会陷入衰退、萧条之中。“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都是人们在疯狂的逐利之下,加速了泡沫的膨胀和破裂。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如果我们逆经济周期或者信贷周期进行调节,是否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呢?

第三个阶段:经济危机可以延缓,但不可避免衰退

不论是个人、公司还是政府,明斯基认为,逆周期的经济调控手段可以有效减缓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来临时间,却不可避免危机,经济的繁荣、衰退和信贷周期的扩张、收缩一样,是周期性发生的。当信贷危机到达了临界点,我们也就遇到了“明斯基时刻”。

从明斯基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来一条重要经验,那就是:经济总会踩着“扩张、繁荣、衰退、萧条”的韵脚,可能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这也就是为什么从17世纪以来,经济危机产生无数次的深层次原因。

 

04 总结:

只要现如今的金融制度没有取得突破性创新,只要信贷周期的内在脆弱性没有得到消除,只要人们还存在逐利性,那么在“稀缺”的加持下,“经济泡沫”就会不断产生、扩大、膨胀、破裂,金融危机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来到我们身边。

而我们上文中所看到的“郁金香泡沫”、“密西西比泡沫”,以至于它们之后的所有金融泡沫,正是在人们逐利的本性之下,快速扩张的信贷导致的必然结果。经济危机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作为普通人,我们更应从“理解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入手,在“安乐”中看到“忧患”,在满足中看到“危险”,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机”,随遇而“安”,才能不让“郁金香泡沫”以及其他泡沫蒙蔽了双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