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金融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小微金融数字化趋势展望)

近年来,我国小微金融发展较快,已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融资渠道。2022年前11月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23.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7%,比一般贷款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以上。

小微金融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政策赋能,也有赖于我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金融服务数字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降本增效,成为缓解小微融资约束的有力武器。

当前我国数字金融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的一面旗帜。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 称,我国普惠小微金融的多数核心指标已经达到中高收入经济体前列。

2022年即将过去,2023年各行各业在年后逐步回归常态。新的一年,除了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技术应用外,我国小微金融数字化趋势将呈现哪些变化?我们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扶持政策持续向好。一方面,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重磅文件陆续出台,为“十四五”小微金融数字化提供了战略指引。如2021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22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

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结构性工具,小微市场需求有望持续。继2022年初实施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即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给小微企业“发红包”后,2022年二季度开始,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发挥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预计2023年在保持货币政策取向稳健的基础上,类似于科技创新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将持续发力。

第二,产融结合纵深发展。2021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数量已经突破了1亿户。但小微企业受限于经营规模和资源等原因,数字化能力偏弱。随着数字金融不断下沉,小微金融竞争压力加大,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主动搭建中小企业合作平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场景服务为载体,加快构建全渠道产品和服务高度融合的金融生态,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例如微众银行,利用自身数字科技创新成果,帮助中小微企业打造全链路商业服务生态,在微业贷之外,还推出了“票据+”、 “企业+保险”、“企业+名片”、“企业+理财”、 “企业+宣传”等服务,满足企业多层次经营管理需求。

第三,征信难题有望破题。小微企业融资难,核心难点之一就是征信。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分散于工商、税务、海关等多个政府部门,以及银行、电信等非政府部门。这些数据信息标准不同,开放程度和共享利用率较低。

2021年7月,央行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提出:“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地方征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第三方征信机构合作,运用税务、工商等非信贷信息以及在本银行的交易结算等信息,综合评价中小微企业信用水平”。

2022年1月1日我国新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推动征信业朝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转变。

随着相关政策落地,我国小微征信与信用体系建设有望进一步完善,征信领域数字化或将提速。

第四,拓展优化数字场景。随着云计算、AI、工业互联网的数字技术的推进,小微金融数字场景将更为多元化。具体来讲,我们认为2023年小微金融两大领域的数字场景拓展值得关注。

一是供应链金融升级。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的综合性融资工具,被认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数字经济战略推进,特别是小微客群加快融入供应链金融体系之中,我国链式金融已经由传统供应链升级至数字供应链金融业态。

二是数字人民币信贷应用。2022年6月中国农业银行太仓分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向太仓市亿砼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发放普惠贷款150万元,实现了我国数字人民币信贷应用场景上的首创性突破。与传统信贷相比,数字人民币发放普惠贷款,具有速度快、利率低、效率高的优势,还能够加强授信资金监管,确保用途的真实可信。

第五,深化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发挥数字金融的能力与价值,深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专精特新”和乡村振兴两大领域。

早在2013年工信部就发布过《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从部委层面上升至中央层级。2021年,《“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写道,“十四五”时期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有望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领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

小微数字化在服务专精特新、乡村振兴领域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一些银行基于小微养殖户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纳税记录等可信数据,为其提供信用贷款服务,有效支持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第六,加快建设长效机制。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需要法律法规、人才队伍、金融机构、企业各个方面的协同推进。

2022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出包括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加强组织实施等五方面20项举措,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

央行的纲领性文件已经出了,但如何打通长效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相关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或将成为2023年普惠金融数字化的一大政策亮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