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蛛网理论的假定条件(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经济学原因)

不知道大家近两年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农产品如果有一年价格好,那么第二年很可能就大丰收,但是价格却低的可怜甚至是滞销:比如去年陕西的油桃滞销、四川部分地区的大蒜滞销等等;今年甘肃苹果的滞销(当然也有中间商压价等影响因素),西安周至县猕猴桃大量上市后,也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这些滞销农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往年价格很好,部分农民赚钱了,等大部分农民看到有人赚钱跟着一起种植后,产量增加了,但价格却下降了。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研究的产品特点是:从产品的生产到上市需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中途灵活改变。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这种模型总共分三类:

1、 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则价格、产量变动逐渐减小区域最终平衡;

 

2、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则世家价格和产量波动幅度越来越大,离平衡点越来越远;

 

3、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则产量和价格适中围绕均衡点波动,永远不会平衡。

 

图中:P代表价格;Q代表产量;E点为平衡点;D需求函数;S供给函数。

蛛网理论最适合解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及其价格的基本走势:即产品当期的产量是由上一期的价格决定的,本期的价格又决定下期的产量。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化只反映当前的供求关系,而未来期间可能发生的变化不能正确的反映。农民只是以当期的市场价格来安排来年的生产。由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且中途不能灵活改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本期的生产规模,已决定了下一期的产量规模。农业生产者总是以当期的市场价格为标准,预计未来的收益,从而会陷入产量增加了,但是收入反而减少的这种市场困境当中。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得格局短期内很难改变。

根据蛛网理论,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解决供给和需求矛盾。首先,针对此类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中灵活性差的特点,应优化市场供给。其次,加强商品市场流通性,拓展流通渠道,将生产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通过需求指导生产。第三,由政府部分干预市场,统筹计划农民生产计划和规模。当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其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毕竟农民对于信息的滞后性以及我国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特点,政府的干预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所的影响也是比较有限。目前我们能做的恐怕唯有敬畏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