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资本积累率排行榜(经济增长中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投资本身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基于索洛模型的增长核算,忽略了资本积累中“嵌入”的技术进步,低估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经验上,亚洲四小龙曾被批评经济增长中要素增加的贡献很大,而技术进步的贡献太小,增长不可持续。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保持了高速增长,并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长期经济发展史上,投资率有一个上升的趋势,美国、德国经济起飞后的投资率远高于经济起飞更早的英国,后来日本在投资率则更高。近年来,印度投资率也随着经济增速大幅上升,超过我国1990年代的水平。对于后发展的国家而言,新增投资中包含了当时先进的技术,并且使用新资本品过程中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累积和技术的进步。简言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投资本身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1

 

引言:从索洛模型说起

 

关于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争论,是关于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关系。具体说,到底是技术进步还是资本积累导致了长期经济增长?这二者对于长期增长的含义有何不同?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是两个独立的过程还是交互的过程?如果是交互的过程,那么是技术进步导致了资本积累,还是反过来?对于发展中国家还要问,这种关系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基本相同,还是有显著不同?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我国的高投资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政策制定,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1956年创立的索洛模型,是研究经济增长的基准模型,对后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这一模型把经济增长归结为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推导出稳态的增长路径和决定参数,提供了一个描述和理解经济增长的可操作的参照系统。后来的经济增长模型,包括内生增长模型,都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扩展。[3]

 

简而言之,索洛模型把产出写成资本和劳动的函数:

 

其中,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A代表生产技术,给定资本和劳动投入,产出随着A的提高而增加。文献中经常使用的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即

 

具有边际收益递减,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与劳动的收入份额不变等重要性质,这些性质给建立和推导模型带来很大便利,也可以帮助描述、概括一些常见的增长特征。

 

索罗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利用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的方法对经济增长进行分解,也就是把经济增长分解为“要素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两部分,前者包括劳动人口的增加、人力资本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后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的进步、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等等。[4]

 

这一分解的意义在于分析经济增长的来源。倘若一个经济的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的增加,而不是技术进步,那么这种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原因很简单,任何一个经济的要素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是有限的,要素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更重要的是,要素投入增加还受到边际收益递减的约束,无法成为持续的经济增长的源泉。相反,技术进步可以是无限的,而且不受边际收益递减的约束。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清晰说明只有技术进步才能维持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的这一含义,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对于人们观察和思考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我国的投资一直增长很快,远快于GDP的增长,投资占GDP的比重也很大,且有上升的趋势(图1),近年来接近GDP的差不多一半,引发投资是否过度,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持续的争论和担心。这一争论对于思考未来的经济增长和政策制定有着方向性的意义。

 

图1: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1978-2017)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再比如,亚洲四小龙虽然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是也没能逃脱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累积,技术进步贡献很少的批评。在1990年代,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四小龙的增长模式受到很多批评。这些担心和批评无疑是合理的、重要的,但是事关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判断,事关基本的经济政策导向,还是要大胆批评,小心求证。经济分析虽然并不复杂,却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5]

 

[1] 本文原是作者在反思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资在其中的作用时的笔记,缘起在于目前对“过度投资”的批评意见很多,但是投资又确实带来了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整理成文过程中,为了行文的简明和流畅,没有加入太多理论推导和技术性注解。本文亦没有尝试做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而只是选择性引用一些相关的文献,特别是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讨论有关的文献。毕竟,对于经济增长的优秀教科书和文献综述已经很多。整理成文的另一个动因,是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增长期间,觉得一些话可能没有说很清楚,因而也需要对学生有一个补充交代。

 

[2] 几乎与索罗同时创建索洛模型的是Swan。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外生的,后来Cass和Koopmans等人引入家庭的最优决策,把储蓄率内生,拓展了索洛模型,因而索洛模型也被称作Solow-Swan-Cass-Koopmans模型。相关文献参见R. 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70, no. 1, 1956, pp. 65–94. T. Swan, “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Economic record, vol.32, 1956, pp. 344-61; D. Cass, “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32, no. 3, 1965, pp. 233-240; T.C. Koopmans, “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in 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p. 225-195.

 

[3] 代表性的内生增长模型包括模型,参见K. J. Arrow,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9, no. 3, 1962, pp. 155-173; M. Frankel,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Allocation and Growth: A Synthe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vol. 52, no. 5, 1962, pp. 996-1022; P. M. Rome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4, no. 5, 1986, pp. 1002-1037. R.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 22, no. 1, 1988, pp. 3-42.;产品多样性模型,参见P.M. Romer, “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7,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Ninety-Ni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87, pp. 56-62; P.M. Romer,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8, no. 5, 1990, pp. 71–102.;和熊彼特类型模型,参见P. Aghion and P.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ica, vol.60, 1992, pp. 323-351。

 

[4] 增长核算首先由Solow本人提出,并对后来对增长的实证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理解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方法,参见R. Solow,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39, no. 3, 1957, pp. 312–20。早期的代表性文献还包括J.W. Kendrick, “Front matter, Productivit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NBER working paper, 1961.E.F. Denison, 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s Before Us, Washington, DC: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1962. D. W. Jorgenson and Z. Griliches, “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34, no. 3, 1967, pp. 249-283。近年来,应用增长核算的方法理解亚洲经济增长引起了广泛争议,参见A. Young, “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no. 3, 1995, pp. 641-80; A. Young, “Gold into Base Metals: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1, 2003, pp. 1220-1261; C.T. Hsieh, “What Explain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East Asia? Evidence From the Factor Marke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2, no. 3, 2002, pp. 502-526.

 

[5] 经济现象的两个重要特点导致了方法论上的困境。其一,人们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常识,因而经济分析看起来是一个进入门槛很低的行业。然而,经济现象和所有的社会现象一样,其实非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必须充分积累,全面观察,才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理解,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只掌握部分的观察,或者有意无意忽略一些重要的方面,往往导致片面的解读甚至误导。其二,数理方法的运用大幅推动了现代经济分析,对经济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数理方法的一个难点是有些重要的因素难以量化而被忽略,导致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差。另外,数理方法抽象掉了一些重要的对真实世界的观察,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所侧重。但是,需要把抽象掉的重要观察补回来,结合使用数理方法和经验观察,才会有较好的分析和结论,否则也容易导致偏差和误导。

 

2

 

增长核算遗漏了什么

 

还是从索洛的经典分析说起。在索洛模型中,以及后来的拓展中,技术进步由一个独立的参数(经常用字母A指代)来表示,或者外生,或者内生,但是与资本积累都是分开的。这里面不甚清楚的是,技术进步在现实经济中是如何体现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用一个参数来表示技术进步,这样数学上也很好处理。然而,现实中的技术进步,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参数,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的。

 

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几个关键的要素是联系在一起的:1)新的机器设备,比如说新的炼钢技术,需要对应的一整套设备;2)辅助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基础设施,比如说,没有便利的交通,无论什么产品也运不出去,也就谈不上打开市场了;3)新的生产要素的采用,比如说,农业技术的进步,与不断改进的化肥,农药,种子的发明和改进是分不开的;4)具有使用新要素,操作新机器的人,这里面不仅需要基础教育,还需要专业培训;5)与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的生产组织方式。

 

上面这五大要素,大都是需要投资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然而,在增长核算当中,其中很大部分的投资,包括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资,都是算入资本积累的。[6] 由于技术进步在增长核算中是扣除所有要素增长后的残差,因而这些记入投资的项目都增加要素积累的贡献,同时减小技术进步的贡献。[7]

 

需要追问的是,倘若没有这些投资,技术进步如何实现?实验室里的成果,最终是要固化在机器设备中的。新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所代表的技能,也是要和恰当的机器设备结合才能带来生产力的。没有这些投资,技术进步是无法与经济增长结合的。这一层讨论的含义是,投资既带来资本积累,也体现了技术进步。根据索洛模型进行的增长核算,可能忽略了资本积累中包含的技术进步,因而低估了技术进步的贡献。

 

[6] 人力资本投资大部分情况下不计入投资。家庭的学校教育支出是计入消费的,企业的培训支出一般也不计入投资,公共支出中的教育支出也不计入投资。倘若这些支出计入投资而形成人力资本,那么资本存量将增加,索洛残差将减小。

 

[7] 在增长核算中,要素增加是从国民经济统计中直接核算出来的,从经济增长中扣除要素增加的贡献,就得到技术进步的贡献,因而,技术进步也被称作“索洛残差”。因为增长核算并不直接计算“技术进步”,而只是用一个残差项来替代,因而讨论中也称之为“对于经济增长的原因的无知”,参见M. Abramovitz, “Resource and Output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1870,”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46, no.2, 1956, pp. 5-23。

 

3

 

回首亚洲金融危机

不同增长路径下的“技术进步”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关于“亚洲无奇迹”的著名论断。1994年,克鲁格曼在《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发表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的文章,分析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亚洲四小龙的增长因素,发现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靠的主要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就是高劳动参与率、高储蓄、高投资,而非技术进步。因为要素投入总有限度,而且边际产出递减,在这一证据基础上,克鲁格曼做出了“亚洲无奇迹”的著名论断,并预言“亚洲奇迹”难以持续。[8]

 

克鲁格曼是一个雄辩的写手,在前苏联刚刚解体、东欧国家刚刚发生剧变的背景下,他把亚洲四小龙与前苏联类比,指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经济增长当中都没有技术进步,确实让人猛然警醒。在克鲁格曼的眼里,亚洲四小龙和前苏联一样是“纸老虎”,无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形成威胁。把经济增长问题置于国际竞争的语境下讨论,亦增加了克鲁格曼文章的影响。

 

克鲁格曼无疑是幸运的,他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做出了这一论断,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他声名鹊起,被认为是“成功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人。

 

克鲁格曼的这一预言,为部分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津津乐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严重依赖投资,比起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克鲁格曼对亚洲四小龙的批评,对我国也毫无疑问是适用的。近年来讨论中,对于我国投资过高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

 

然而,将近二十年以后,回头再看克鲁格曼的批评,值得商榷之处颇多。首先,哪一个经济体不经历经济波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波动很大,期间不乏大起大落,拉美国家的经验就是明证。即便是美国也经历过大萧条,而且大约每10年就经历一次经济衰退,大约每30年经历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但是似乎没有人说美国的经济增长没有技术含量。毕竟,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两个问题,不能拿经济波动现象来讨论经济增长。

 

其次,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这些经济体的表现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表1比较了2000-2017年东南亚、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发现东亚国家的增长速度还是要快得多,大约有4.79%,而世界平均只有2.89%,东亚国家比世界平均快了超过1.9个点,比高收入OECD国家更是快了超过3个点。为了剔除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表1进一步比较了2000-2007年的情况,发现大致同样的结论。熟悉经济增长的人应该很了解的是,2-3个百分点的差别,可是非常大的。在20世纪以前,超过1%的经济增长,被广泛认为是不可能的。再举个例子来说,倘若欧美经济增速多出两个点,那么主权债务就会很容易被经济增长消化掉,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讨论欧洲债务危机了,甚至不会有“欧债危机”这个词。

 

表1: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和世界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台湾数据来自台湾统计局,其他国家(地区)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数据库。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国家的科技进步也在提升,产业也在迅速升级当中。比如说韩国,在金融危机以后迅速恢复,十年间的平均增速达到5.16%,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而且韩国在电子、汽车等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说,现在的三星电子产品的质量已经受到广泛赞誉,可以和日本的高端电子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

 

最后,倘若拉长历史的视角,二战以后很少有国家(地区)能够保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除去富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国家,亚洲四小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从这个角度讲,四小龙是无愧于“奇迹”一词的。

 

然而,我们依然还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根据同样的增长核算方法,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份额要大很多,而亚洲四小龙却要小很多。根据著名增长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爱德华·丹尼森(Edward F. Denison)等人的计算,美国的经济增长中,大约只有八分之一归因于资本积累,四分之一归因于人口增加,六分之一归因于教育水平提高,剩下的大约50%归因于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知识积累等因素,而这些都归入广义的“技术进步”。

 

作为比较,根据另一位增长经济专家阿伦·扬(Alan Young)的仔细计算,亚洲四小龙的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要小得多,其中香港好一些,但也只有30%,台湾和韩国分别只有28%和17%,而新加坡的技术进步的贡献只有2%,只考虑制造业的话甚至是负数。这些人都是严谨的学者,他们的计算结果值得仔细揣摩。

 

其中新加坡的情形比较极端,也很有启发性。根据阿伦·扬的计算,1970-1990二十年间,整个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几乎为零,只考虑制造业的话甚至为负。然而,很难相信新加坡二十年的经济增长中没有技术进步的贡献。何况,新加坡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在亚洲四小龙中是最好的,很难相信技术进步贡献最小的国家最后表现最好。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新加坡做的是最简单的加工制造,为了扩大生产而买了一台新型设备,可以大大增加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增长核算,这是一笔投资,是不计入技术进步的。然而,这种方法没有考虑新型设备中包含的新技术,也没有考虑新设备带来的生产中进行的所有人力资本积累。实际上,新技术总是要体现在新的机器设备,或者其他生产要素当中的,否则新技术如何进入生产?

 

上面的例子说明传统的增长核算低估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倘若如此,依然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就是为何这种低估在亚洲四小龙比在美国要大得多?毕竟方法是一样的,如果低估的程度是一样的,就依然不能解释上述差别。

 

其实这不难理解。发达国家处于科技的前沿,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研发,而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投入。在此期间,物质资本逐步积累,人力资本也逐步增加,技术水平逐步进步,资源配置方式慢慢变化,生产组织效率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积累的速度比较慢,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折旧也比较多,而技术水平、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效率的提高,都会反映在“索洛残差”当中,被增长核算解读为广义的技术进步。

 

相比较而言,东亚国家是后发国家,主要利用、改进现有技术,在短时间内通过购买现成的设备,提升基础设施来吸收、利用现有技术,并且和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劳动力人口进行结合,配套引进生产组织方式。这样,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多地表现在投资增长上,并不奇怪。各国发展路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也是自然的,理应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强求简单雷同。[9]

 

克鲁格曼在贸易领域卓有建树,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经济学造诣毋庸置疑。然而克鲁格曼对于增长核算的应用,却值得商榷,至少在细节上值得商榷。然而,细节决定成败,经济分析往往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对于投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否有一些偏见?对于研究经济增长的学生来说,还要进一步反思已有模型的缺陷,或者对已有模型的误读,以及产生的误导。

 

[8] P.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vol.73, no. 6, 1994, pp. 62-78.

 

[9] 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参见:E. Che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ebat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st Asia,”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11, no. 1, 1997, pp 18-38;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28-34页;林毅夫、任若恩:《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再讨论》,《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4

 

发达国家早期的“过度投资”

 

在反思了有关亚洲四小龙的争论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历史的广角镜继续往前倒推。四小龙的经济增长被批评依赖要素投入,特别是高投资,那么在发达国家早期的历史上是不是也有投资过高的批评?早期的资本、劳动力、教育等各种数据比较难以获得,有的数据的质量也值得担忧,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主要看发达国家的历史上是否也存在“过度投资”。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荷兰率先经济起飞,比利时、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紧接其后,然后美国、加拿大等先后接过了经济起飞的接力棒,二战以后则是日本等国家。换一个角度来看,相对于更早起飞,当时已经相对“发达”的英国、法国等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段都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此外,二战以后的重建时期,很多受到战火破化的国家收入水平低于战前,但是世界的技术进步并未停止,这些国家也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这样,倘若我们上文的逻辑正确,应该观测到一种趋势,就是从英国、法国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我们应该观测到投资率的上升。也就是说,在美国高速发展的阶段,其投资率应该比早期的英国高很多,而后来日本的储蓄率应该比美国高一些。

 

搜集整理经济发展的早期历史,看起来证据支持这种猜测,表2总结了一些代表性发达国家早期的投资率。1780年以前,英国投资率只有5%左右,到了1870年的投资率也不到10%,其后的投资率大致稳定在这一水平,一直不太高,二战以后的恢复时期也只有16%。相对于英国,经济起飞稍晚一点的意大利、丹麦、挪威、瑞典等国家的投资率要高一些,一战以前达到了15%左右的水平,大约比英国提高了5个百分点。

 

从大约1870到一战爆发以前的四十多年时间里,德国、美国、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很快,人均收入都翻了一番还要多,而英国、意大利等国只增长了大约50%。相应地,德国、美国、加拿大的投资率也进一步上升,达到20%左右,比意大利、丹麦、挪威、瑞典等国家又上升了5个百分点。

 

从1914-1945年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其间大部分国家的投资率有所下降,比如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意大利。二战以后的重建时期,大部分国家的投资率有明显上升,除英国外都达到了20%以上,其中挪威达到了30%左右。二战以后经济起飞的代表是日本,投资率达到30%,这已经是大家很熟悉的情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