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出口竞争力相关问题,对提高中国水果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水果对外贸易增长强劲,但出口的市场结构较为单一;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和俄罗斯,且逐渐呈现出向东盟集中的趋势;中国水果总体缺乏比较优势,但苹果、柑橘和梨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梨和苹果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加强。
另外,水果生产成本、质量和绿色贸易壁垒是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提高水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水果出口立法体系;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水果基地”合作模式;加强水果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之一,以“世界水果王国”的称号享誉世界,全球的水果品种有1/4原产自中国。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国家水果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增大,中国的水果产量达到全球生产总量的15%以上。在种植业中,中国的水果产业已经成为第三大支柱产业,在出口贸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果出口创汇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虽然中国的水果具有产量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价格优势,但是中国却并非水果出口大国。从中国水果的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来看,出口数量占生产总量的比例十分低,出口贸易额不多。与这些水果出口大国相比,中国的水果出口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水果出口潜力有待发掘。
因此,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对提高中国水果在世界水果贸易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水果是中国重要农产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目前,关于水果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水果的成本和非成本价格对中国水果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二是水果国际竞争力指数问题。
中国主要出口的水果包括梨、苹果、香蕉、柑橘、葡萄等10多个品种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是东盟、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其中,东盟是中国水果出口最大的市场,俄罗斯是目前中国水果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源于两国政治关系和地理位置。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优势在逐渐减弱。影响水果国际竞争力最基本的因素是价格,中国的水果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因此劳动力的成本非常低。此外,在水果价格的组成因素中,非常低下的生产成本占据了非常大的百分比,因此中国水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价格比较优势。
质量因素水果质量不高是影响中国水果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品质因素。影响中国水果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外观品质因素。对苹果种植来说,中国黄土高原具有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等优点,是国际上公认的全球最适合种植苹果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出产的苹果具有很多优点,如酸甜适中、个大、耐储藏等,可以和华盛顿州苹果一较高下。但是,也存在果实的外观品质差和果形不端正等不足,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国苹果的出口。而这些不利因素都可以通过套袋来解决。研究表明,如果苹果不套袋,其在外观品质上达到出口标准的只有10%左右,如果使用套袋技术,合格率可提高到60%以上。
贮藏保鲜技术因素。水果的储藏保鲜是十分复杂的系统,步骤包括预冷、冷藏、保温等。日本水果经过预冷处理的比例能够达到90%左右。而在中国,甚至低于5%。冷链运输是水果储藏保鲜的重要保证,但是中国水果能够实现的只达到水果储存量的10%。此外,中国的水果机械保鲜业和国外相比差距很大,没能形成规模化。
在发达国家,水果经过采摘后大多可以及时储藏,而且75%左右采用的是气调储藏方式。但是在中国,储藏力度只能够达到总产量的20%左右,且大多为简易的传统方式,气调储藏方式只占总储藏能力的7%左右,而气调储藏的使用则比总产量的1%还要低。(3)商品化处理能力因素。水果经过采收后的再加工处理,完成水果的再增值。水果的商品化处理过程包括挑选、催熟、清洗和打蜡等多个步骤。现在,世界发达国家的水果商品化处理率高达90%,在中国却低于40%。
这些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中国水果处理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主要有以下原因:部分果农的竞争意识较弱;商品化处理设备较为落后;水果的挑选和分级没有严格的标准;产品的包装不够规范等。种种不利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水果的出口。
绿色贸易壁垒因素绿色贸易壁垒是现阶段使用最为广泛的最为主要的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通常指在国际贸易领域,某些发达国家依靠自身较高的技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命健康及安全为理由制定的一系列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这些年,中国的水果出口频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表明中国水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引导中国水果企业树立绿色意识,向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以有效提高中国水果产品的质量。
中国水果出口量、出口额、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综合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国家水果竞争力情况。
(1) 从出口规模来看,中国水果对外贸易增长强劲。虽然水果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水果生产和加工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目前中国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等综合因素考虑,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另外,中国水果的出口规模和出口增存在很大的发掘潜力。
(2)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中国水果出口的市场结构较为单一。中国水果主要出口市场为东盟和俄罗斯,而且逐渐呈现出向东盟集中的趋势,欧美主流水果消费市场占有率偏低。就地理位置而言,考虑到运输成本和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的限制,中国水果出口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和日本。但是,伴随着远洋航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冷藏、保鲜技术的提升,中国水果对外出口的区域不断向外延伸。
(3)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水果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苹果、柑橘和梨3大产品。传统的苹果、梨、柑橘出口的比例将继续保持高位,同时不断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干鲜水果也将在中国水果出口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并且近年来呈持续增加的态势,水果品种的贸易集中程度也不断上升。
(4) 从比较优势来看,中国水果总体缺乏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较低,主要表现在中国水果类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出口市场占有率分布不均衡,总体优势不大。
但是也有某些种类优势明显,如梨,且苹果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加强。尽管如此,与全球主要的苹果出口国相比,中国苹果和梨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建议水果的出口属于一个系统性的产业链体系,在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水果出口为依托的水果产业是中国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企业应在水果出口中起主导性作用。政府也应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共同促进中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针对出口市场结构单一的现状,应充分发挥中国资源禀赋优势,提高出口水果加工程度,重点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精加工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拓宽产品出口市场,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完善水果出口的相关立法体系,稳定国家对水果的财政投入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规范化管理,稳定水果的生产、经营和出口等。建立针对水果贸易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机制。通过完善法律与政策,给中国水果的出口创造一个较为稳定和适宜的法律环境。其次,增加国家财政投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集体、农户以及非农产业等方面增加对水果类出口企业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调控金融资金、个人资金的职能,为水果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良好的国内资金支持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