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新旧动能转换的范例(如何在新旧动能转化中跑出加速度)

4月26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作为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武侯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主任杨月玲在手中的会议资料里圈出重点——

“今后五年,成都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把创新作为赢得优势、制胜未来的关键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跑出成都加速度。”

这是本次党代会报告中的一段话,勾勒出未来五年成都在创新驱动发展领域的重点工作。

这也是杨月玲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此次参加党代会,她的公文包里装着若干份文件。她要讲的,也是一个关于成都武侯新旧动能转换的故事。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 杨月玲

新方向,新平台

武侯悦湖新材料科技中心(以下简称“悦湖新材料中心”)由原电商产业功能区发展而来。

杨月玲说,近年来,武侯区工业占比逐年下滑到仅5.4%。作为武侯区都市工业重要承载地,为破解产业空心化,2020年,武侯区着手将片区主导产业由电子商务转向新材料科技创新转化,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竟争力的都市工业产业体系。

去年6月,悦湖新材料中心正式成立,立足科技创新研发转化赋能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总部型技术型都市工业,以高端新材料为先导,延伸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前瞻布局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是武侯区高端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成都市科技创新战略产业承载地。

为何要选择高端新材料方向?杨月玲说,这与国家战略,以及武侯区自身的资源要素有关。

从国家战略来看,根据工信部调研,我国32%关键材料为空白,52%依赖进口,已严重制约着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发展态势来看,西部地区缺乏长三角姑苏实验室,珠三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这类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需要发展新材料促进川渝第一支柱电子信息等产业提升本地配套率,实现自主可控。”

从现实情况来看,杨月玲认为,丰富的高校资源是武侯区发展高端新材料的“底气”。悦湖新材料中心正式成立后,除了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培育一批具有生态引导力的链主企业、打造新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和产融对接平台等一系列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也铺展开来。

新身份,新故事

去年11月,杨月玲有了一个新的头衔:成都市武侯区科协党组书记、主席。“两个身份同一故事、同一使命,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科技创新。”

未来五年,一个新的故事、新的篇章正在书写。

她提及,在培育链主企业方面,悦湖新材料中心将开展靶向招引;在成果转化方面,将加强与四川大学、松山湖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合作,着力吸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带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在人才支撑上,将与企业联合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深化地校院企人才协同培养,实施“一人一策,一团队一套餐”,实现精准引才。同时,她表示,将当好武侯区科协首席“科服保姆”,依托天府科技云,打造“悦湖场景汇”,实现科技服务精准供给、科研成果供需精准对接,助推科研成果转化。

此次党代会,杨月玲也带来了诸多对于未来的期待。其中一条,就与大科学装置有关。

“我们正推进与四川大学共建先进材料科学装置,并以装置为依托,共同成立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预研,组建了首期人才团队,启动实质协议签定流程,拟选址悦湖转化基地进行建设。”她提及,成渝两地正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在目前集中布局的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还没有先进材料方向的科学装置。

她建议,将该科学装置纳入成渝双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部署,支持申报省重大基础科学设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大科学装置,提升成渝地区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和研发转化水平,支撑两地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大科学装置以外,中试基地,也是悦湖新材料中心的发力点。杨月玲表示,目前中心正计划引入北京中关村硬创空间,搭建开放式新材料中试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委托研发、计量认证、试验验证、中试孵化等公共服务。她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布局服务于全市新材料产业的公共中试服务平台,以此推动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快速实现产业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