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资产组合如何分散风险(如何实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

一、资产分散化配置的意义: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投资组合的总风险一般被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影响市场上所有金融资产的共同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则是影响某个或某些金融资产的因素所带来的风险。由于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就想办法降低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进而降低系统的总体风险。

(二)分散化配置: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资产组合的分散化配置的意义就是降低组合中的非系统性风险。由于分散化配置就是在投资过程中选择相关性低的资产进行组合,进而降低组合的波动率,因此分散化配置的作用就在于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二、实现分散化配置的方法:自上而下的配置

在组合中实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就是要实现投资组合的非系统性风险不断降低。由于投资机构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方法,因此资产分散化配置是在自上而下的各个资产层次上实现风险的分散化,即先大类资产之间分散化,再大类资产内部分散化。在配置方法上,本文均采取先分类再确定权重的方式进行分散化配置。

图1:资产的分散化配置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整理

(一)大类资产之间的分散化

大类资产之间的分类要求各类别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而各类别内部有一致的相似点。一般来说,大类资产之间可以按自身的风险特征被分为货币类资产、债券类资产、股票类资产等。而在权重确定方面,大类资产之间的权重一般由模型确定,如基于均值方差优化方法(Mean-variance Optimization),采用目标收益模型(Target Return),即在既定的预期收益率下,通过大类资产的权重配置,最小化组合的波动率。

(二)大类资产内部的分散化

大类资产内部的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资产的基本面进行分类,如按资产的机构大类进行分类,按国家、行业等分类等;另一类是基于量化的方法,如按资产的不同因子进行分类等。而权重确定上,也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如简单的等权重、60/40,以及模型化的风险平价模型(Risk Parity)等。

由于货币类资产风险敞口相对相似,因此可以按机构大类(存款、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进行简单分类,再等权重配置以实现分散化。而各机构大类的资产内部可以筛选优质的产品来构建组合。

债券类资产风险敞口相对固定,因此可以按固定风险敞口(利率债、信用债、企业债、可转债等)进行分类。再在不同风险敞口资产之间采用风险平价模型进行配置,保证不同资产之间的风险贡献度相对均衡。而各风险敞口资产的内部可以筛选优质产品来构建组合。

股票类资产的风险敞口多种多样,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多因子的模式按因子(价值、成长、动量等)进行分类。资产有时共同暴露在某种系统性风险之中,而因子就描述的是这种风险。同时,在挑选因子时,尽量保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处于较低的水平,进而实现分类层面的风险分散化。而在不同因子的大类资产之间,可以采用风险平价模型进行配置。各因子大类的资产内部可以按多因子构建方法进行多空配置,也可以直接选择因子特性突出的资产。

(三)配置方法的局限和纠正

配置方法的局限源于配置假设的变化。在极端环境之下,资产间的相关性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化,进而导致原先确定的配置方法出现问题。如在流动性紧张时,股票和债券资产的相关性会上升,进而导致原来的配置的基础假设发生错误,分散化失去效果。因此,在极端环境中,还需要人为检测配置方法的基础假设是否出错,进而修改资产配置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