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案例(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有哪些)

一、理论基础

(一)产业转移理论

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如雁行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理论主要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主要聚焦于国内产业转移,因此仅介绍学者们常用于解释国内产业转移的产业理论。

 

(二)雁行模式理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赤松要总结提出“产品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雁行产业转移模式,认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雁行模式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产业转移譬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以日本为首的亚洲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近年来,也有学者将雁行理论应用于国内产业转移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低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雁行模式在我国内部得以体现。

 

(三)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国家内部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情况处于不同的梯度,高梯度地区是产业研发与进步主导区,随着产业的新兴、成熟和衰退,产业逐渐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学者大多根据梯度理论来研究我国国内产业转移,具体来说,开放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在经济与技术方面与东部地区明显的梯度差异,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是高梯度地区。

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东部地区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地区已经处于衰退阶段开始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能让东部地区腾出空间集中人力与资金发展高科技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又能让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促进农村人口转移至城镇,进而带动居民工资上涨、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晋升锦标赛理论

晋升锦标赛理论是周黎安通过一系列研究成果总结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上级政府官员拥有对下级政府官员绝对的人事任命权、客观可测度的指标、下级政府依赖自身条件完成指标任务并且相互可比较及下级政府之间不易合谋的条件下,上级政府主要依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如经济增长率来考核下级政府官员,因此下级政府官员在晋升激励的作用下有强烈的动力来完成指标任务。

具体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中央政府在发展目标上做出了规划,在生态环境上做出了约束,安徽省政府提出了示范区发展的总体要求,地方政府官员在晋升激励下的行为会积极完成指标任务,进而影响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的对于经济增长的理念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增长,也要考虑子孙后代的生态资源多样性,注重生态、经济与社会三方面健康协调发展。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上,要逐渐摒弃以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为代价追求当下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提高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上,强调制度公正、机会平等、发展成果分配平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营造稳定、和谐、公正、平等、包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在生态可持续发展上,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的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倡导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

二、机制分析

(一)示范区对承接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产业转移主要涉及企业与产业承接地政府两个方面,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如生产成本等判断是否迁出当前所在地,而产业承接地根据自身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判断是否吸纳转移产业,但地方政府在唯GDP论的晋升激励下,会放松环境规制,进而导致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

 

中央政府为了引导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探索产业转移的新模式成立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宏观层面上对示范区的发展制定了指标任务、给予示范区政策照顾如赋予示范区“先行先试权”、财政转移支持与税费减免。

地方政府作为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在中央政府设定指标任务、上级政府的总体要求与政绩考核官员晋升的激励下,直接导致了地方政府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为改变,进而影响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政策对示范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

(二)示范区促进承接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

在产业结构方面上,示范区在如减征企业所得税、土地专项供给、金融支持等政策照顾下,东部地区产业在政策倾斜与生产成本下降的驱动下纷纷转移至示范区,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优势结合自身比较优势与产业布局,减少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产业承接,推动了地方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在环境方面上,大量产业转移至示范区,示范区不再受限于为了GDP增长而与企业进行谈判做出环境保护让步。此外,中央严格要求了示范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严禁落后产能与污染行业转入,安徽省进一步支持了示范区环境保护,对示范区新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奖补。

 

地方官员在晋升激励下为了完成中央政府的指标任务,有动力拒绝高污染行业的转移并执行有针对性的环境规制,既有利于地方产业发展,也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达成了地方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在创新方面上,地方政府积极提升自身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创新溢出。

“硬环境”建设主要为提高交通便利、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支撑,“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完善公共物品供给等,硬软环境的建设让示范区更能吸引高级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提高知识交流与外溢,带动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在政府支出结构方面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来保障示范区建设的有效推进,如对环境保护的奖励,对创新的支持等来促进示范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示范区抑制承接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

承接地虽然在示范区政策倾斜下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也进一步锁定了地方产业结构,不利于地方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地方凭借着政策倾斜,也希望可以大量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并因此不惜举债修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措施来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但示范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不仅是中央政策倾斜,产业承接地完善自身“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就能取得成效的,还与地方政府财政充裕可以对高新技术进行资金配套支持、人才聚集、交通便利等因素紧密相关。

东部地区拥有财政富余、重点高校云集、产业基础良好、地理位置优越等多方面优势,示范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吸引力远低于东部地区,可能导致示范区并未承接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造成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空置,进而无法促进地方产业升级而且地方背负的大量债务无法偿清,直接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以皖江城市带示范区为例,由于中央政策一开始仅持续五年,安徽省财政支持仅持续六年,皖江城市带地方政府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加快建设示范区的举措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来说,

 

第一,地方政府修建承接产业园区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期的选址、征地、平整都需要与地方群众进行协商沟通,谈好赔偿事宜,这些举措需要大量的时间,而政策的时间仅持续五年导致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导致修建产业园区花费成本巨大,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为了积极吸引产业转移,地方政府完善了地方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与产业大量转移进而促进了地方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而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发展与产业承接后的进一步升级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三者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进而影响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虽然地方政府希望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同时兼备,但在地方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二者往往是制约关系,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基础设施会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影响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