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宏观金融目标价(宏观金融形势会怎么样)

最近市场非常纠结,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所以在12月8号-10号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经济”成为了最重要的话题,市场的指数因此从7号开始猛冲,两三天后又回调。所以整体上看,市场上“唱多”的声音比较大,但“做多”的动作比较小。

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形成拐点,市场更被政策情绪主导。2022年的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延续这个政策+情绪的“后疫情时代的逻辑”。所以,对明年宏观政策的方向力度节奏的把握都会非常重要。

圈内安全

一、宏观政策:孙悟空画圈圈

1、政策方向:稳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增长”从来都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目标,即使现在目标从增长数量转向增长质量,前提也仍然是增长。而且2022年党的20大即将召开,要对19大以来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下一个五年进行计划展望

经过2020年-2021年的艰苦抗疫,中国经济基本面显示了顽强的韧性,这样的成绩是需要保持的。所以今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实给明年的政策定了基调——“”。

那什么叫稳呢?最起码是经济增速不能下滑太快,各项经济指标都要比较均衡,不能有系统性风险事件出现。这样看下来,GDP增速5%会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做一个简单拆解,假设明年要实现5%的GDP增速的话,消费增速最低要在5.5%-6%之间,投资则要在4.5%-5%的区间内。那6%消费增速容易实现吗?说真话是有难度的。

首先是疫情反复,餐饮、酒店、旅游、展会、交通等等,都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今年教育、房地产等很多行业收入下降的比例也不低,而且房产价值下降较大的家庭也大幅减少了消费支出。

央行降息

2、政策措施I:降息

为什么降息重要呢?非常简单,减少居民和政府的利息支出,这些钱就可以用来消费。中国现在居民部门大概有70万亿的债务,房贷占到近40万亿。1个百分点的利率,就相当于7000亿的利息支出的减少。

7000亿是什么概念?按照0.6-0.7平均消费倾向,意味着全国消费能增加4000亿-5000亿左右,这就能带动消费增加1个百分点,给GDP贡献0.5-0.6个百分点。

3、政策措施II:增加供给

有些消费不是因为需求不在,而是因为供给不够,比如说疫情影响的餐饮娱乐等,还有些是医疗教育,不是不想花钱,而是没地方花钱。所以,增加供给也很重要。

增加供给这个事情对疫情的依赖度就很大。另外,医药集采、教培整顿这都是大势所趋,不可能逆转。

那么“降息”呢?首先,央行是有自己的目标的,比如说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资产泡沫化”。如果降息,那么央行首先就会担心资产价格上涨,房价上涨。另外呢,还要防通胀

前面我说过,今年CPI低是猪肉价格帮忙,但是PPI已经涨到了历史最高,上游企业已经日子很难过。明年美国通胀的压力,PPI往CPI的传导,还有年中后猪肉价格可能上行的压力,都会抬高通胀。这让货币政策也“左右为难”,不敢冒然降息。

投资

4、政策措施III:投资。

但相对于三驾马车来说,消费还算好。今年下半年这么冷,增速也在4.72%,明年到5%应该问题还不太大。出口呢,一个是在GDP中占比不大,另外2021年基数已经太高,明年想继续突破也难。

所以,明年的增长主要就是看投资。刚才说了,保5,投资最少要到4.5%-5%。而投资分三块,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服务业投资。

4.1、制造业投资

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3%有点困难,因为今年受出口暴涨和美国通胀暴涨影响,制造业投资的基数已经非常高,再涨也不够健康。现在制造业也就少部分企业搞产业升级需要投资,传统产业都是要去产能,再投资就更加产能过剩

4.2、房地产投资。

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形下去,房地产投资会是个负数。因为今年的基数是历史高点(前11个月房地产投资增速是6.3%)。而且政策上也面临两难选择:房住不炒要坚持,房产税的试点要推进,房产税试点会让很多城市二手房市场出现抛售,房产价格下行

而房产价格下行对于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会严重挫伤他们的投资积极性。但如果银行给贷款,房贷同时放,又降息,监管层又会非常担心出现像2016年,或者2020年类似的房价暴涨

所以,政策面目前非常犹豫。再加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波动较大,等市场稳住、销售回暖、现金流回暖、资产负债表改善,再去拿地,这个得等很长时间。即使一切完美恢复,转正也差不多要下半年了。

这样全年算下来,增速很可能是负的,能保持0就不错了。

基建投资

4.3、基建投资和服务业投资

制造业加上房地产,这是我们投资的一半江山,按照3%和0%算,那投资这块要实现4.5%-5%左右的增速,就只能靠基建了。也就是说,基建投资和服务业投资,无论如何要到8%以上的水平,才可能完成我们的增长任务。

8%是个什么概念呢?可能很多同学对这个数据没有什么概念,我给你讲一下。

先看相对值。

2019年中国基建投资的增速是3.33%,2021年前11个月我们的基建投资增速是-0.17%。这意味着,即使在房地产税试点极其温和、降息、货币宽松、疫情相对稳定等各种理想条件下,基建要达到前两年的2-3倍,就要大搞基建。这其实跟我们的政策是不太兼容的。

再看绝对数。

现在基建投资接近18万亿,再增加8%、10%,大约就是19、20万亿。好,现在又碰到问题了,这么多钱从哪里来

理想做法是财政出钱,像美国就是财政发债出钱,央行买财政的债务。问题是,我们的财政是有硬约束的,今年的财政赤字3%,预算内的资金现在就剩了1万多亿,相比20万亿的资金需求只能算毛毛雨。期待明年两会上对财政赤字率有太大突破也不现实,毕竟是收官之年,“稳”字当头

那还有专项债呢?

理论上没错,但专项债是要求回报的,而且对项目用途也是有要求的,现在哪里有这么多好项目?今年的专项债额度都没花光,剩了数万亿。此外,地方隐性债也是严格控制的对象啊。降杠杆的背景下,城投债、地方融资平台这都属于“圈圈之外”的行动。

钱从哪里来?

5、天秤座困境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要稳经济,必须稳消费稳投资

稳消费得降息,放松监管,但这和当前的部分政策目标有冲突;稳投资得拼命上基建投资,但是预算内资金没有,很多专项债用不上,而地方政府借债要承担的压力很大(利率高,项目不赚钱,地方隐性债务要清除)。

各种约束下,基建要发力,就变得中气不足,这也是市场冲高两天后又回落的原因——兴奋劲过了,就想着“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了。

不知道你是不是还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里面有个情节,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路上去化缘,不放心师傅和两个师弟安全,画了个圈让他们坐在里面,千叮咛万嘱咐说,在圈中稳坐可保无恙,倘若出圈,风险极大。

2022年的宏观政策,也正是这般“孙悟空画圈”,就这么个方寸之地,很考验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智慧。

先低后高

二、宏观经济:前低后高

1、政策方向:先抑后扬

用最长的篇幅讲完了2022年政策上的“孙悟空画圈”,现在对明年宏观经济的判断也就出来了,“前低后高”。

为什么呢?正因为是在“圈里”动作,所以动作开始的时候总是会非常小幅度,试探着来,看市场啥反应,既定的政策目标也不肯轻易放弃。但是房地产躺平,基建发力的资金约束在,疫情不出清消费很难上来,这就会让经济下行的趋势没那么容易“掉头向上”。

随着时间推移,数据偏冷的情况会逐渐让政策动作加码,3月的两会可能会有较大点的政策调整,然后到5、6月,可能就必须政策加码,保证全年增速在5%左右。

希望

2、资本市场:面对复杂,保持希冀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估计急了,这是不是明年资本市场没指望了?非也非也,这就是宏观的奥秘之处,绝对不可以用静态眼光来分析。

资本市场是预期导向的,对吗?经济不好,市场会有政策宽松的预期,政策放一点又不多放,对资本市场来说,反而不算坏消息。要是一下子放完了,就叫“利好出尽”(当然,基本面不好也不能说是好消息)。

前两年我一直用“花开花谢”给资本市场做比喻,今年还是沿袭这个传统。2022年的资本市场大概率是“冰山雪莲”,在寒冷的气候中颤巍巍的,小心翼翼地开,开出来也很脆弱,文艺点说就是“面对复杂,保持希冀”。

从近期的各类宽基指数和行业指数的涨跌幅,你会发现,首先,真正差的是漂亮50和沪深,像中证1000、创业板、中证500今年的表现其实蛮好。2022年这种分化的局面应该会继续保持。

其次,行业指数也是冰火两重天。有14个的行业涨幅超过10%,5个行业跌幅超过10%。2022年的行业趋势和2021年更可能是延续而不是反转,比如“交易通胀”。

但是,前期涨得过多的行业需要非常谨慎,反而是今年涨得不太多的行业,比如考虑到外部国际环境的复杂尖锐性,比如考虑到基建上猛药的可能性,反而可能会有更多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