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是因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它,经常要打交道。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能清楚的知道它资金从哪来又都到了哪去,具体是怎么运作的。下面咱一点一点展开来讲一讲:
一、银行是什么。
从定义来说,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白银一直是主要的货币材料之一。“银”往往代表的就是货币,而“行”则是对大商业机构的称谓。把办理与银钱有关的大金融机构称为银行,最早见于太平天国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二、简述银行的盈利模式及利润来源。
银行是金融业,金融业的任务是帮助撮合资金盈余方、资金需求方进行对接。资金需求方从资金盈余方“借入”资金,同时支付相应的资金使用费(也就是利息等)。而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帮双方完成了这笔交易,因此要从资金使用费中抽取一定比例,也就形成了金融机构的收入,收入中扣掉金融机构的各项人工费、运营成本等,最终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利润。
银行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以前有“363”的戏称,即:3%利率吸收存款,按6%的利率投放贷款,下午3点钟高尔夫球场见。也就是说,银行是赚利差的,而且好像赚的很轻松。实际真的会这么会“轻松”吗?
三、从银行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运作模式来解读其是否真的赚钱很“轻松”。
其实银行作为强监管下的金融机构,是受到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双重密切“看护”的。如上图,监管对于银行可以吸收什么样的资金、可以吸收多少资金,吸收来的资金可以投向哪去,都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并不是可以敞开了吸收然后随便投放。
1.资金来源
一家银行成立之初,只有资本金一项来源。一般的持牌银行可以通过展业吸收一般性存款(包括公司存款和零售存款等)、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款、同业拆入、国债质押正回购等,为免过度依赖同业负债,监管对于有些金融机构是设置了“同业负债占一级资本净额比例”不能超过**的限制,所以这项是有上限的),以上也就形成了银行的资金池。
2.资金运用
(1)刚性运用(上图红字):法定准备金(占一般性存款的8%左右)、优质流动性资产(超额准备金、国债等,具体金额受“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硬性指标的制约)。这部分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可以随时变现,主要用于保障银行的流动性安全,应对流动性危机。收益率很低,但必须按要求匹配相当大的规模。
(2)存放同业:定期用于短期套利,活期用于日常流动性支出。
(3)贷款:根据存款的期限进行合理的资金错配,是银行实现收入及盈利的主要高生息资产。
综上所述,监管机构在出台政策、设置流动性监管指标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如何保障其监管下银行不出流动性风险,(另外还通过风险类指标,比如拨贷比、拨备覆盖率等,以确保银行拨备可以充分覆盖风险成本)。低收益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与存款成本之间的差额也是银行必须要承担的利率倒挂资金成本。因此不难看出,银行想要赚钱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它的展业受到了诸多监管指标的制约,但同时也保障了银行本身的安全性,毕竟对于银行来说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盈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