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新人口格局下的消费新趋势)

我们认为,人口结构变化与制造业升级,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产业格局的两大核心变量。只有顺应这两大趋势的产业和公司,才会在下一轮经济浪潮中脱颖而出。

从人口结构来看,在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克服少子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在生育塌陷的背景下,社会思潮和消费行为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从东亚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实践来看,单身、养老、扶幼、职业教育有望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从制造业升级角度来看,培育全行业“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将是未来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制造业在部分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这主要集中在大型设备总成和工程项目领域。在核心部件、生产设备、材料、控制软件等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重要原因。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我国制造业需要在发挥平台企业牵引作用的同时,加强中小配套企业的培育和升级。映射到资本市场,这或许意味着一些当前小而美的企业,有望在政策和产业环境的支持下,在未来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一、我国的人口变化趋势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这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政策面临重大改变——这背后是迫切的人口结构压力。

 

我国的人口问题可概括为:

 

  • 总量危机:人口总量即将见顶、远期将急剧萎缩;
  • 结构问题:少子化与老龄化日益加剧;

 

从数据来看: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人口总量在“十四五”时期将不可避免进入负增长。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水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还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彻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进等,未来总和生育率将从2019年的1.5下滑至1.0-1.2左右。

 

以总和生育率1.0估计,到2050、2100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2.1、5.2亿,老人比重分别为31.2%、53.4%。即使以总和生育率1.4稍乐观估计,到2050、2100年总人口将分别为12.7、7.3亿,老人比重分别为29.6%、40.7%。

 

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也如实反应在人口数据上。2021年2月,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人——这一数据相比2019年减少了170万人。大家调侃的2020年一季度闷在家里“造人”的段子并未成真。

 

人口问题,在长期的时间尺度上将影响国家的发展轨迹——人口即国运。日本前首相安倍把少子化视为国难,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的命运和历史前景取决于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灰犀牛之一。

 

二、新人口格局下的消费新趋势

 

我国人口的趋势性转变势必影响经济产业格局,映射到资本市场也必定会带来新一轮的投资机会。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原子化、以及未来劳动力需求的变化,我们大致预见未来可能的几大消费产业趋势:

 

  • 老龄化催生养老经济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2022年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2033年左右进入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之后持续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约35%。随着生育率下行和寿命延长,老龄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但中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

 

从消费看,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高,老龄化会提高消费占比但降低消费增速,并引发消费结构变迁:

 

25-54岁人群2017年见顶,烟酒销售增速后将放缓;

 

20-50岁主力置业人群2013年见顶,住宅新开工面积2011、2013年达约14亿平的双峰,家电、家具、建筑装潢等地产相关行业合计消费增速2010年见顶;

 

25-45岁主力购车人群占比2003年见顶,汽车销量增速在波动中下滑,201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潜力巨大;

 

老龄化促进医疗保健消费占比2013-2018年从6.2%升至7.8%。从产业细分来开,家用医疗设备、老年多发病药物、保健品等领域需求前景比较明确。

 

  • 少子化催生扶幼经济

 

少子化是客观现实,但我们预计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扭转。

 

从对抗少子化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是“鼓励生”,预计这会催生辅助生殖、基因筛查等领域的需求。一方面是“帮忙养”,降低育儿成本的各项福利政策和相关产业方案未来有望出台,但这块从内生逻辑上更依靠财政投入,但如果有创新的商业模式也可以予以重点关注。

 

另一方面,少子化导致下一代获得的平均资源提升,消费空间提升,例如服装、食品、教育、医疗服务等等。

 

  • 原子化催生个性消费

 

原子化并不必然导致独身主义,但意味着人们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爱好和独立性:例如宠物、医美、宅文化、潮玩、旅游、健身、个人发展等等。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大约等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的人口总和。这2.4亿名单身贵族之中,还有超过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

 

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近年来,主打个人发展的“得到”、“樊登读书会”、主打健身的“Keep”等新型消费获得了巨大流量和成功。

 

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 劳动力需求变化催生职业技能教育、成人培训等等

 

未来中国的制造业将势必导向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简单体能劳动力需求萎缩,复杂的操作技能需求提升。需求决定供给,未来读大学不再是年轻人的最大出路,类似德国那样的高技能工人市场需求庞大,劳动报酬显著增加。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熟悉数控机床操作的工人月收入可达8000,如果能进行简单编程,收入可再提高一截——而这些培训只需职业技术教育即可完成。

 

受此影响,过去出于“鸡娃”而诞生的各类需求,可能面临分化。学区房、课外辅导等“鸡娃”重点领域可能面临系统性的政策风险——毕竟“鸡娃”形成的负外部性也是少子化的重要诱因。

 

  • “财富分层”带来消费“圈层化”

 

此外,还有一类影响未来消费趋势的大背景,就是所谓的“财富分层”。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我国居民财富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层。低收入、中产、富人、高净值人群,基于各自的消费能力和需求,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明晰的消费圈层。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明显的“K型复苏”——掌握资产多的富人及以上人群受益于央行放水推升资产价格,财富不降反升;而掌握资产少的人群因为经济衰退,承受了疫情带来的绝大部分负面冲击(收入减少甚至失业),财富水平降低。

 

在“财富分层”和“K型复苏”的背景下,高端消费诸如高端旅游(免税等概念)、高端医疗服务(医美等概念)等产业会获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基础消费(衣食住行等领域的必需消费)的复苏则相对缓慢。

 

总体而言,未来消费市场新品类将不断涌现,新型消费成长性十足但天花板也比较明显,而传统消费龙头地位巩固但成长性减弱。

 

三、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趋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 提升技术含量,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

 

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利润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就是在产业价值链上,我们没有占据上游研发和下游的营销环节。技术专利和营销环节是价值链条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这些领域长期被欧美日韩等国家的企业占据,我国只能在制造领域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以苹果电子产品为例,每一台设备背后都印有“Design in California, Assemble in China(加州设计,中国组装)”,苹果公司的净利润率可以达到20%,而立讯精密和工业富联的净利润率只有8%和4%。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制造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提升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实现由大到强的突破。为此,我们必须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可以说敢于在研发上投入的公司才会有未来

 

  • 抓住“双循环”机遇,培育“隐形冠军”,实现产业价值链本土化

 

在我国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产业的纵向整合,尽量争取产业价值链本土化。

 

在过去,我们积极参与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在各条产业链中争取成为国际领先企业的配套企业,以便能在这些国际巨头收获全球化最大红利的同时也能有口汤喝。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我们的产业链并积累资本、技术和经验。

 

但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必须从依附性的经济模式转变为独立自主模式。要让高附加值产业、高质量岗位留在国内——这样才能实现国民收入持续增长、从而实现消费升级,有效应对我国人口红利减弱、老龄化加速到来的人口巨变。

 

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在现有国内领军企业的牵引下,培育我们自己的配套企业,制定我们自己的产业标准,充分整合国内的产业价值链。这就需要一大批细分领域的“小而美”的优秀企业,也就是所谓的“隐形冠军”这类企业专注于一个或多个细分领域,大多数并不直接生产终端产品,而是为龙头企业做深度配套。因为持续深耕细分领域,所以形成较深的护城河,同时具备一定的议价能力。而较为理想的利润率又反过来支撑持续的研发投入,从而实现正循环。

 

以近年热门的半导体产业为例,核心设备光刻机的制造商阿斯麦(ASML)就是典型的“隐形冠军”,其在极紫外光刻机EUV领域的技术优势独领风骚,牢牢卡住了通往先进制程的咽喉要道,全世界没有第二家。而另一家半导体领域的“隐形冠军”则是比阿斯麦更强的应用材料(AMAT),其在物理/化学沉淀、离子注入、刻蚀、热处理等领域的领先技术使其成为半导体领域最大的设备供应商。

 

类似于半导体产业的情况,广泛存在于其他制造业。大量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更是让我们警醒,这对我国的产业安全和利润提升都是潜在的威胁。

 

四、制造业升级带来的投资机遇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我国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划定了8大领域和数十个重点项目。这里面就隐藏了未来的“财富密码”。

 

从当前市场化程度和A股现有产业分布来看,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稀土材料、高性能陶瓷、碳纤维、先进轨交设备、高端机床、先进工程机械、人工智能、新能源车三电系统、智能汽车系统、国产大飞机、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北斗产业化应用、机器人关键技术等领域均已有大量企业正在深耕,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担也将由他们来承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