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抛开供求关系本身,其他因素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好比说人们的偏好和政策。外部性造成了市场的失灵,也就是市场自己不能以最大效率分配资源。
当一个人从事的活动影响了旁观者的福利但却不对这种影响支付补偿或收取报酬时,外部性(externality)就产生了。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对旁观者来说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对旁观者来说是有益的,就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当存在着外部性时,社会对市场结果的兴趣,不仅包括参与市场的买卖双方的福利,还包括间接受影响的旁观者的福利。
由于买者和卖者在决定需求或供给数量时,忽视了他们行为的外部效应,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均衡不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均衡未能使得社会整体福利最大。例如,将二恶英排放到坏境中,是负外部性。自利的造纸企业不会考虑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制造的污染的全部成本,纸张的消费者在购买纸张时也不会考虑造纸企业的污染的全部成本。因此,企业将会排放过多的污染,除非政府禁止或劝阻企业不要这么做。
一种潜能巨大的外部性是技术外溢。技术外溢(technology spillover)是指一个企业的研究和生产成果对其他企业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它是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当某个企业制造了机器人,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更好的设计。这种新设计不仅使研发企业自己受益,还能让社会整体受益,这是因为该设计进入了社会的技术知识库。也就是说,这种新设计对于经济中其他生产者具有正的外部性。
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通过对生产机器人给与补贴的方法将外部性内部化。如果政府对每个生产出的机器人都给与一定数额的补贴(单位补贴额),那么机器人的供给曲线将向下移动,移动距离等于单位补贴额。为了保证机器人市场均衡数量等于社会最优数量,政府给与的补贴额应该等于技术外溢的价值。
技术外溢有多大,它们对公共政策意味着什么?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技术进步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这也是经济学家经常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技术外溢现象无处不在、非常普遍,因此政策应该鼓励那些产生最大外溢的产业。例如,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制造计算机芯片产生的技术外溢比制造薯条产生的大,那么相对来说,政府更应该鼓励计算机芯片的生产。美国对于研发支出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有些国家则进一步补贴特定的产业,这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技术外溢。政府旨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干预经济的做法,有时称为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
有些经济学家则对产业政策抱着怀疑态度。即使技术外溢非常普遍,产业政策要想成功,政府也必须能够测量出不同市场的技术外溢大小。这个测量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如果不能准确而测量,政治体系最终补贴的是最具有政治势力的产业而不是正外部性最大的产业。
政府处理技术外溢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实行专利保护(patent protection)。专利法保护了发明者的权利,因为法律规定发明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他们发明物的专用权。当某个企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时,它可以申请专利保护,从而获得发明的大部分经济利益。专利将发明的外部性内部化了,因为它让企业对其发明的技术享有财产权(property right)。如果其它企业想使用这个新技术,它们必须取得发明企业的同意并支付专利使用费。因此,专利体系大大推动了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以及从事与技术进步相关的活动。
总的来说,技术外溢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造成市场低效的因素之一,专利保护在中国俨然成为当务之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