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纳斯达克市场(医疗中概股回流何处避风)

9月16日晚间,《环球时报》报道称,美国PCAOB的工作人员预计将于9月19日开始检查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审计底稿。此前,9月14日晚间,美国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峰会上公开“拜登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倡议细则”,称美国国防部等机构将投入资金,推进美国国内生物工业制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事实上,自2021年底开始,美国生物医药业就陷入持续低迷。投资者对生物技术的投资热情断崖式下降。今年6月,康乃德生物与惠普森医药先后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对中概股而言,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一场逃离纳斯达克的行动开始上演。仅2022年8月一个月,就有5家美股上市的央企公告宣布将从纽交所退市。另外,8月22日,中国肿瘤基因检查第一股泛生子公告私有化。从港交所到新交所再到科创板,中概股回流路在何方?

对此,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表示,“相比A股和科创板的强监管,纳斯达克市场风格向来是来者不拒。近期多项举措出台,给企业的基本面带来严峻考验。在问题尚未完全暴露前,企业可主动做出前瞻性选择,谋求其他出路,避免被动退市或其他负面影响。企业综合考量之下,港股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港湾’。”

危中有机

9月16日晚,据《环球时报》消息,SEC主席加里·根斯勒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听证会发言。文章称根斯勒披露,美国PCAOB的工作人员预计将于9月19日开始检查在美上市中概股的审计底稿。整个过程需要8到10周,或在2022年12月初得出检查结果。

香港中睿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徐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审计本身是一个中性事件,但对医疗中概股而言,市场可能会反映为弱势震荡。与此同时,估值偏低的医疗中概股将获得机会重塑估值。长期而言属于利好风向,真正优质的医疗企业有望获得更多机会。”

刘瑶则表示,“虽然暂未覆盖医疗类企业,但基本面存在问题的企业都需要注意。此次审计检查说明纳斯达克市场监管还在持续收紧,随着这项审计项目推进,企业账目的作假成本也将相应地水涨船高。”

事实上,在这次审计之前,对于中概医疗股板块,纳斯达克市场就已再不是往日热土。投资者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兴趣与热情持续断下降。今年6月以来,创新药企康乃德生物与老牌药企惠普森医药先后因过去连续3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美元,被交易所予以“退市警告”。另据CB Insights统计,2022年一季度美股IPO数量仅6起,同比下降了60%。上述数据意味着,美股市场出现投资热情下行。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在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交易的大健康企业有31家。与国内上市公司的风光无限不同,我国在美上市的中概医药股这几年普遍不顺,其中约1/3有“被退市”之虞,还有一些公司因为新药研发风险频发、长期盈利无望、投资者热钱骤冷等逐渐被市场抛弃,也游走在“被退市”的边缘。

在此之外,近半年来中美相继在多领域出现交锋。今年9月,“火光”扑向了大健康产业。

9月12日,拜登正式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用以“确保美国能够在国内制造于美国所发明的所有东西”。两日后在白宫 举办的“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峰会”对外公布,包括美国政府、美国国防部等部门,将提供20多亿美元资金,以推进拜登行政令,减少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

该行政令指出,“生物制造”是借助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以制造特殊化学品和化合物。事实上,近年来,全球工业正处于以生物技术为动力的风口浪尖。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必争之域。

公开资料显示,生物制造可以覆盖从塑料、燃料到药品等一切产品。前瞻经济研究院报告称,在2030年结束前,生物工程将占到全球制药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由此可见,生物技术领域已经成为继芯片之后,中美经济对决的第二大“战场”。

一位不便具名的投资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美国这一行政令的出发点始于医疗,但终极目标是整个生物制造产业链。该行政令出台,预示着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已经从芯片扩大到生物领域。”

对此,生物科技公司天壤X-Lab负责人苗洪江博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整个合成生物产业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经历一段发展培育期,大多数公司产品开发都处在小规模的开发探索阶段,国内外企业梯队并没有拉开差距。此次美国行政令的发布,短期来看使我国产业发展受阻,中长期则会推动我国生物计算、生物科技、生物医药等领域从独立自主走向产业成熟。合成生物学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底层科学,具有底层技术创新的公司将迎来新机遇,加速推动产业转化和落地。

路在何方

在上述行政令细则发布后,遭遇错杀的CXO行业二级市场走势回暖,相关上市公司股价逐渐走强。但这根刺深深扎进了纳斯达克市场的医疗中概股们。中国企业资本市场的旅美环境越发恶劣。

在此背景下,2021年上市的41家中概股中,有38家是在“滴滴事件”前完成IPO。进入2022年,截至7月底,只有7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敲钟。2022年8月12日,5家美股上市的央企发布公告,宣布将从纽交所退市。

聚焦医疗领域看,就在同一日,泛生子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21日收到来自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王思振的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以每份ADS(美国存托凭证)1.36美元的现金收购该公司已发行普通股。

随着泛生子事件发酵,医疗产业界出现诸多声音。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医疗股未来将何去何从?刘瑶分析道,“中概股退市意味着资金链折断,企业必须寻找避难所,加快转换上市地点。”港交所公布数据显示,目前已有数十只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包括药明康德、三生制药等企业。这种通过私有化退市后再上市的方式,正在被企业广泛选择。

“在当前中概股退市风险还未彻底缓解的前提下,我认为港交所是当前大多中概股的首选避风港。一方面,回港上市既能够为中概企业提供资本避风港,保留美元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优质企业还有可能被纳入港股通,从而拓展投资者基础并获得增量流动性。”徐阳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在刘瑶看来,港交所应该是中概股回流相对比较好的避风港。“对中概股而言,它需要一个国际和国内兼容的资本市场,同时还需要交易量的支撑获得贷款和资金。各种条件综合考量,港交所打分更高一点。”

事实上,中概股的回流后,上市地选择并非单选题。近年来,新交所作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目的地之一走进大众视野。以天津中新药业为例,1997年6月27日新交所上市,并逐步进行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布局。但刘瑶指出,新交所并非理想港湾,其在总市值和普适性上,不具有优势。

《华夏时报》记者对比市场规模发现,截至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总市值37.60万亿港元(33万亿元人民币),科创板总市值达到5.76万亿元人民币,新加坡市场总市值6580亿美元,美国市场总市值10.8万亿美元。

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底,港交所上市公司2572家,市值超过5万亿美元,市值在APAC地区23家交易所中位居第4名,仅次于上交所、日交所和深交所;新交所上市公司673家,市值超6000亿美元,市值在APAC地区位居第9名。港交所股票市场交易较活跃,2021年,港交所日均周转额超160亿美元,而新交所日均周转额仅9.6亿美元。

上述数据恰恰暴露了新交所“缺乏流动性”的短板。随之《华夏时报》记者检索发现,中国医药企业在新交所先上市后退市,并非没有前车之鉴。2004年,绿叶制药赴新加坡上市,但由于流动性不足等原因,2012年绿叶制药在完成私有化后从新加坡退市。2014年登陆港交所,随后,绿叶制药的业绩一直处于稳步增长。

不过,徐阳也指出,“近年来新交所也将自己视为中国国际化的合作伙伴,因此新交所对于中概股而言也有一定的避风港属性,且会有相关的扶持政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