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要有意识地避免单打独斗,懂得分享,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的规律,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适当大的经济规模产生更大的经济收益的数理论证已经得到证明,大致上从理论方面来说,理由是:一是经济规模扩大分摊了固定成本。项目固定成本一定时,此时生产越多,平均到每件商品上的固定成本就越低,营业利润也越高。当然,扩大生产规模到超负荷后,也有可能对固定资产损耗较大,所以分摊固定成本的效果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二是能够获得更低廉的原料价格。如果生产规模较大,可以一次性购买大宗原料,拿到比较高的原料价折扣,在原料上节约成本。三是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往往实现技术不太一样的,在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条件下,能够有效降低原料使用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四是专业化,专业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规模越大的企业,其专业分工也必然是更详细的,产生更高的学习效应,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熟练程度增加,提高了效率。
但要注意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有效地避免,它们主要有:自然条件,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 专业化协作的成熟程度对企业经济规模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但注意,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但每增加一个新产品时的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成为负值,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结构因规模扩大而更趋复杂,这种复杂性会消耗内部资源,使规模扩大本应带来的好处相互消减,也有可能因为整个社会消费环境发生改变,产品需求度降低。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总是要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研究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获得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相互联系和配比的数据,揭示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寻求建立最佳经济规模结构的主要原则和对策。
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进入与企业知识基础具有协同效应的产品市场从事多元化。二是沿着企业既有主导产品的价值链进行纵向一体化合并。值得注意的是,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会导致大型多元化企业的出现和发展,这会造成企业发展的沉没成本增加,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容易做到“船小好调头”。
通常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一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称为工厂规模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形成企业规模经济,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经济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