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是笔者最喜爱的战略工具,不夸张地说,甚至没有之一。所以,我特意将“情有独钟”赋予给它,原因有两个:
第一,平衡计分卡是真正的战略工具,可以探索组织的战略路径,持续应用和迭代就可以建立组织的战略执行体系,但前提是要正确的理解与使用;
第二,很多工具只是工具本身,没有思想,而平衡计分卡恰恰可以承载战略思想,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有战略思想,再用平衡计分卡作为载体进行表达,思想与工具完美结合。
同时,虽然已经面世多年,平衡计分卡依然是被误解或误用最多的工具,有关书籍或文章虽多,但截至目前,笔者还没有见到能把平衡计分卡说透和讲清楚的作者。虽然工具不像食品和药品,一旦误用会有严重后果,但不了解实质,就无法发挥最大价值,依然非常可惜。笔者这样说,绝不是自吹自擂,也不敢说一定能讲清楚,只是愿意做个尝试,试着深入探寻一下,为大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价值。这也是笔者做这个系列的初衷。
1.平衡计分卡的应用
平衡计分卡的作者、来源以及四个维度的具体内容笔者不多说,这方面的资料和案例很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笔者只强调两点:
第一,一定要搞清楚平衡计分卡的目的,原作者的两句话很有价值,“战略如果不能描述,那么就不能衡量;如果不能衡量,那么就不能管理”;
第二,平衡计分卡是描述战略的载体,其最重要的应用是战略地图。通过战略地图,组织能找到战略达成的路径,这是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价值。
平衡计分卡最重要的应用是战略地图
上图是战略地图的通用模板,把这个图讲清楚了,平衡计分卡怎么用也就明白了,但可惜,几乎没人能讲清楚。先说平衡计分卡被企业误用的三个典型场景:
1.KPI指标库。这是平衡计分卡被误用最多的场景,不用做战略执行,而是KPI指标的结构,笔者曾见过不少企业按照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做组织的KPI指标库,当然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绝不是平衡计分卡最重要的应用,仅仅是应用之一,而且价值并不大;
2.“假”战略地图。对平衡计分卡理解不到位,不知道战略地图怎么画,看到其他企业的战略地图,感觉高大上,本公司也来一个吧,不管懂不懂,照猫画虎总可以吧,这样出来的战略地图,只是形式上的,既找到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支撑战略目标的达成,浪费时间而已;
3.与管理脱节。任何管理工具,最好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否则只是“做练习”,搞一次就算完,再也不碰。针对管理者个人的工具,要做到应用是很难的,毕竟个人习惯很难打破和重建,但作为战略落地工具,平衡计分卡完全可以作为组织的集体通用技能进行推广应用,这就要求在前后衔接方面要做好,能有系统化的应用方法,比如从战略举措到KPI的导出,再到关键任务的制定,必须环环相扣,很多企业只是做个战略地图,或者只是做个指标库,根本没有管理体系的思维与意识,最终导致平衡计分卡不了了之。
2.情有独钟平衡计分卡
之所以有不少误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平衡计分卡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缺乏清晰透彻且权威的文献来介绍平衡计分卡是此中根源。
卡普兰与诺顿关于平衡计分卡的两本著作《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本应是权威文献,但不客气地说,读起来非常吃力,各种概念令人一头雾水,比如“组织资本”、“创新流程”、“生产率战略”等,很费解,尽管两本书罗列了很多案例,但由于概念的生僻和行文的艰涩,根本读不懂,所以,读这两本书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很难读完。
企业战略首先要提炼总结战略主题,也就是一段时间内(如一年)企业要达成什么样子,比如“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战略主题是战略地图要实现的目标,然后将战略主题细化为财务目标,比如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数字,所以战略主题是起点。
接下来,思考若实现财务目标,需要给目标客户群提供什么价值?这是战略地图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客户价值的思考要回归底层逻辑,而不是某一个行业或某一款产品。一般说来,客户价值有三大底层逻辑:产品好、关系铁以及品牌硬。
客户价值三大底层逻辑:产品好、关系铁以及品牌硬
产品好有两个含义,要么产品具有领先性,竞争对手做不出来,我是独一份,比如苹果手机;要么性价比高,综合实力在行业前列,比如小米手机;
关系铁就是客户关系具有高度黏性,客户对你情有独钟,非你莫属,当然,这种关系是持续为客户提供超出其预期的价值(产品或服务)所获取的;
品牌硬指企业形象,持续做好前两个价值,品牌自然而来。品牌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是结果。
所以,组织需要选择客户价值的底层逻辑,是产品服务还是客户关系?亦或两者兼有?为客户提供的价值选项越多,对组织的能力要求就越高,这就需要组织进行战略选择。
客户价值确定之后,组织内部运营体系要围绕定义的客户价值构建,如果选择“产品好”,产品领先模式需要在客户需求、研发设计、营销推广等创新方面突出特色;性价比高的模式需要在供应链、生产、销售等方面优化运营效率。如果选择“关系铁”,需要在客户管理、平台建设、响应速度、售后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所以,客户价值的底层逻辑不同,内部运营体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相应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
把上述几个点搞清楚,平衡计分卡就通了,无需苦苦琢磨案例,也无需追问四个维度怎么弄,包括原作者书中提到的什么“领先指标”、“滞后指标”,这些一点都不重要,把握住实质,平衡计分卡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战略地图想怎样画就怎样画,这才是正确对待与使用工具的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