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对于“理论创新”有着特别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许多博士生不太清楚。首先,博士论文对于创新的要求是“理论”上的“创新”,不是在编写程序软件和某一个具体的算法上的改进性“创新”,更不是一个案例的编写或者具体的政策分析,是否有“理论”上的创新应该说是博士论文与MBA毕业论文的根本不同之一。其次,创新的过程有一定的方法可寻,并不是完全靠天上掉馅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呢?方法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些经验之谈:
一、类比法,将在某个领域曾经取得过成功的方法运用于另外的一个新的领域。譬如,将在经济学中成功运用过的博弈论方法运用于管理领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这就是E P.Lazear领导的一个基于博弈论方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创新;
二、假设条件修改法,将现有的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根据所要研究的新的环境进行理由十分充分的修改,取得新的成果。譬如,在通常只含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中加入资源投入要素,可以研究在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问题,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或者可持续增长问题的研究创新。再譬如,卡尼曼(D.Kahneman)与特伏尔茨基(A.Tversky)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分为失去的和将获得的边际收益,并且根据心理学的发现即人们总是给予失去的以比即将获得的收益更高的评价,用它作为一个新的一般性假设去取代经济学中原有的假设,从而获得行为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创新;
三、组合法,将不同的领域加以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譬如,将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概念与市场规模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市场规模与分工深化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再将分工深化程度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就得到了杨晓凯的分工演进经济增长的内生理论创新;
四、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大家都会的,但是,逆向思维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功方法。注意个例观察的一般性推广。从个例中看出一般性的规律就是“启发”。譬如,早在1962年K.Arrow就发现了存在于一些制造业(如飞机制造业)中的“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现象。但是,在1980年代,经Paul.Romer教授的一般化,将这种机制假设为长期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规律,从而得到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掀开了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帷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