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使用计量模型对财政补贴和企业研发投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政府财政补贴会通过“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两种方式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激励效应”指政府通过对企业进行补贴降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风险,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同时因为企业的研发创新具有外溢性,即企业研发所造成的社会收益大于企业的个体收益,政府补贴正是对这一差额的补偿。“挤出效应”是指企业的财政补贴对替换掉了企业原本的研发资金,从而挤出了企业的计划研发项目。
情景一,指当政府对企业进行财政补贴时,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于企业的原计划支出加上财政补贴,此时既没有发生“激励性应”也没有发生“挤出效应”;情景二,指政府的财政补贴激励了企业的研发投入,此时企业的研发投入总和大于企业原计划投资和财政补贴投入之和;
情景三,指财政补贴挤占了企业原本的研发投入,此时企业的研发投入小于原研发投资和财政补贴之和;情景四,表示政府的财政补贴完全挤占了企业原来的计划研发投资,此时企业的研发投入等于原计划投资。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财政补贴会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下面详细分析二者的原理与机制。财政补贴对于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机制如下:首先,政府对企业进行的财政补贴会成为及企业的营业外收入,从而相对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励企业完成已有的研发项目或者开辟新的研发项目。
其次,市场中存在融资约束现象,很多优秀的初创企业无法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企业手中的优质创新项目无法获得充足的资金,此时便需要政府对该类企业进行补贴,企业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研发资金同时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的信号,这些信号可以提高投资机构对于研发企业的信心,从而扩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
最后,当企业接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并获得研发成果,研发成果会产生溢出效应,一项研发项目的成果可能是另一项研发项目的前提,但是原始研发企业并不能得到这部分收益。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来对原始研发企业进行弥补,可以激励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研发热情和研发投入。财政补贴对于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的机制如下:
一是搭便车行为。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溢出效应,虽然政府可以对溢出效应强的项目进行补贴,但补贴的同时也会造成产生搭便车的行为。一些企业受益于该项目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减少自己原本的研发投入,同时若被补贴企业为避免其他企业搭便车也会相应减少研发投入。
二是研发价格的变动。当政府对研发企业进行财政补贴,由此激励了企业的研发行为,企业对于研发所需资源的需求增加,而研发资源的供给却不会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供不应求便会导致研发资源的价格抬升,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从而使部分企业被迫退出研发市场。若一国或地区研发资源本就紧缺,挤出效应则更为明显。
三是替代行为。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创新企业会自发地开发和研究创新项目。政府补贴时会替代掉企业的原计划研发投资,甚至当政府补贴项目与企业原计划研发项目不同时,有些企业为了获得补贴款项会迎合政府所要求研发方向,优先研发补贴额度较大的项目,从而挤占原本的研发投入。
四是政绩问题。当政府对企业进行研发补贴,为使研发结果更快见效及规避政策失败的风险,可能扭曲企业的研发投入,将补贴金额投向一些短期投资回报较高、风险较低的项目。而企业为获得补贴金额会不断的迎合政府,最终导致市场上少有企业投资长期性的、开创性的研发项目。
综上所述,政府财政补贴会通过“激励效应”或“挤占效应”对于企业研发投入产生影响,增强或挤占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企业研发投入的变动又会进一步引发企业研发周期的变动,所以政府的补贴行为也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产生影响。
一、概况
从宏观经济层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微观行为的特征即研发投入的周期性,并分析公司外部企业债务结构约束、企业内部营销投入以及政府补贴对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周期性特征的调节效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第一,不论是否考虑内外部影响因素,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都呈现显著的逆周期性特征。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会随着经济的回升而显著降低,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更愿意在经济下行期进行研发投入,从而也印证了机会成本假说。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市场需求加大,企业倾向于进行短期的生产性投资。因为此时产量的提高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入,此时企业进行长期的研发性投资的机会成本较高。而在经济下行期,市场需求疲软,机会成本较低,企业更愿意进行研发活动,故企业的研发投入呈现逆周期特征。
第二,企业外部的债务结构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若企业的外部债务结构改善,即长期负债所占总负债比重增高,此时企业加强研发活动,并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若企业负债中长期负债所占比例较降低,即企业的债务结构恶化,则会抑制企业的研发行为,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这是由于研发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行为,需要较长研发周期才可以将产品投入市场。若企业没有充足的长期贷款,企业在进行研发时资金无法周转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毋论抵御市场风险,因而企业经营者基于企业生存需要考虑会减少研发投入。
所以在经济衰退期,企业债务结构的改善会缓解企业的研发投入的逆周期性特征,但并不会使研发周期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依然呈现显著的逆周期特征。
第三,营销投入的增加会刺激企业的研发动力,增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这是由于若企业将资金投入营销活动中,通过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更加精准地进行广告投放,方便不同特征的客户判断自身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更好地接收市场的反馈,同时使顾客掌握更加充分的信息,减轻消费者对于企业新型产品的抵触或不安心理。
此外,企业的营销投入也会提高企业经营者对研发产品的未来预期收益。当企业对研发活动所带来的预期边际收益大于研发成本,该预期会对企业的研发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从而促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同时,在经济下行期,为了保持企业正常的营业收入,企业必须加大营销力度,从而进一步刺激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增强企业的逆周期性。第四,政府的财政补贴会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逆周期性。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政府财政补贴所引发“挤占效应”要强于“激励效应”,即政府财政补贴并不会在经济扩张期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反而使企业在经济上行期的研发投入强度减少,增强企业的逆周期性特征。
二、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阶段,单纯依靠高投资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要想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而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
实质上,企业的研发投入是一种投资选择,受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的作用,同时还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所以,厘清并把握宏观经济波动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并探究影响研发周期的因素,对于政府激励和驱动企业研发创新行为有着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中国上市企业的研发周期呈现显著的逆周期性,同时企业的债务结构和营销投入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政府的直接补贴和营销投入会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的逆周期性,而债务结构约束对研发强度的逆周期性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针对企业债务结构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制约作用,我国需深化借贷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信贷和金融体系,为创新型企业或者企业的创新型项目提供充足的长期贷款,降低企业的债务结构对于企业创新的限制。
第二,针对营销投入会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这一问题,政府应首先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增加中国上市企业在海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增强企业经营者的研发信心和意愿,并增强各信贷机构对企业研发项目进行贷款的信心。
第三,针对政府的直接补贴会增强企业研发投入逆周期性这一结论,结合前面所述问题,政府可考虑将单一的直接补贴变为政策性补贴,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得长期贷款和开拓市场。对于开展研发创新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并在其他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时,进一步细化对企业的直接补贴,从简单地对某个公司或企业的财务支持,变为对具体商品、具体项目的扶持,提高补贴的效率和精确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