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由员工猝死引发的工作环境话题一直是热点。追溯其背后,是否皆由企业的“经济人假设”本质引发?在互联网公司们面临新的环境背景下,把员工视为真正的盟友、战友,践行利益相关者或者共同富裕的管理原则或许是一条出路。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经理人》杂志 本刊记者 / 蒋忻
就在今年一季度中,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员工们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职场历险。
从今年2月初,哔哩哔哩内容安全中心25岁员工在家中突发脑出血死亡,到2月末字节跳动员工骤然离世,再到3月上旬,各大独角兽互联网公司被曝出大批裁员,互联网公司的员工职场动态一直在成为热点话题。
追溯其背后,这都离不开互联网公司本质的发展逻辑。
互联网公司超负荷工作常态化
其实,无节制的加班是互联网公司公开的秘密。996、007等区别于传统企业“朝九晚五”上班模式的人力管理模式正是其主要表现。
首先,为什么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时间比其他类型的企业要多?是否存在无意义性加班?
互联网公司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平台等基础上衍生各自商业模式的企业,而不管是何种商业模式,底层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平台运行维护、安全维护、新项目需求的上线等。尤其是源源不断的新项目需求,这正是互联网员工尤其是程序员们频繁加班的最直接原因。一个新需求的出现,往往需要整个部门的程序员们共同协作,执行、修改、优化、运行、执行,一直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由于所有具体的工作内容都架构在互联网平台上,这也意味着只要有主机、有显示屏、有网络,互联网员工们随时可以工作,不拘泥于传统制造企业的固定地点、时间。
无意义型的加班,肯定是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互联网员工们工作强度就一定少了。加班是互联网公司整个行业的“常态”。在2017年,阿里旗下的饿了么,就联手第三方曾发布过一份报告《互联网从业者生活品质报告》,我国45%的程序员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5%的程序员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在睡眠时间方面,程序员的睡眠时间集中在晚11点至凌晨1点之间,而非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睡眠高峰在晚10点至12点之间。
以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等典型的内容平台为例,一天24小时都有用户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平台必须划分时间段设置“把关人”,对内容进行审核,并且更新。理论上,每天8小时的轮流上班制可以充分应对上述工作要求,但事实上大部分员工都在超负荷工作。长时间在高强度、超负荷的环境下工作,最终必然是以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那么,为何员工们能够接受加班?
最直接的原因,是优渥的薪酬及福利待遇。以应届生为例,腾讯2022届校招白菜总包年薪接近40万,每月房补涨至4000元。在技术岗,根据工作年限、职位、城市不同,比如阿里P7的收入在50万~100万不等。尤其在BAT(百度、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股权激励、购房福利等等都是隐性收入。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8年,31省在十年间的IT行业就业人数在呈现几何级增长。未来IT行业依然是提供工作岗位的主力行业。
是否能够改变互联网员工的加班业态?
其实长期以来,互联网员工的生存业态一直是热点话题。而管理层们也并不是没有进行内部工作管理改革。比如取消996,或者推出在规定时间内下班等制度。但事实上,局部有缓解,但依然治标不治本!
互联网公司的“经济人假设”
究竟怎样找到治本的方法?首先需要找到促使互联网公司们最终都普遍以加班为常态工作模式的原因。
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这是所有互联网公司的企业信仰。
从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诞生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造富神话。在胡润2021全球独角兽的我国企业上榜名单中,排名前十的企业有6家均为互联网科技或相关公司,顺位排名包括字节跳动、蚂蚁集团、京东科技、微众银行、Shein、小红书。其彼时估值全部超过千亿,最高者字节跳动达22500亿元人民币,最低者小红书也有1300亿元人民币。
根据公开报道,字节跳动2021年全年收入约为580亿美元,如果以最新汇率换算,相当于每日收入进账10.03亿元人民币。其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公司11万员工的支持和付出。放眼国内外互联网科技公司,突破“10万员工”这一数字,阿里巴巴用了20年,最快的京东用了17年,微软、苹果等先驱则用了近40年,Meta(前Facebook)和腾讯至今也未达到这个规模。
而字节跳动是一家2012年成立的公司,乘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春风,仅仅十年就发展到这样的规模,并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是行业内出了名的高工资。此前曾有内部员工向《科技板日报》透露,公司每个岗位薪资会不一样,目前来看应届生基本可以达到25k-30k*16薪的水平。而从国际对比来看,字节跳动也依然没有落后。美国科技公司数据收集网站Levels.fyi发布的2021年全球程序员收入报告显示,字节跳动高级工程师年薪以43万美元排世界第五。这也是国内企业第一次进入榜单。
组织是重效益还是员工利益?
从字节跳动的快速发展中可以看到,企业的快速发展与员工的付出是息息相关的。这不得不让笔者想起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股东至上”管理理论。该理论的基本理念是管理者服务于股东,股东是公司剩余风险的承担者,股东拥有使用、处置、转让其产权的权力,管理者的目标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实质上,这就是以人力资本的牺牲而代价的,一味地追求股东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完全忽视了员工、组织之间的长期性、协调性和共生性。
“用生命换取发展,赚取利益”,虽然残酷,但却成为事实。这与当下我国互联网公司发生的情况何其相似。
但是,难道要割裂公司追逐经济利益的正当性来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吗?
当然不可能。不过,当超负荷工作导致一个个鲜活又年轻的生命离开的时候,在当下疫情、全球经济骤变的大环境下,互联网公司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又一个风口时,再度反思企业背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理念是有必要的。
而参考过往美国奉行“股东至上”理论的公司的转型管理模式正是其中一个方式。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遭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强烈挑战。因为在股东至上的管理运行下,劳资关系、矛盾升级,最终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以及股东们在进一步的企业管理中意识到,企业不再是单独的经济发展个体。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则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视野。
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如图所示,“employees(雇员)”即员工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尽管考虑到企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很多人认为如何认定“利益相关者”没有固定标准是一道难题,但是不管怎样判定,员工必然是企业确定利益相关者之一。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下,改善与员工间的关系,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但是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运用于实践?是否理论可行,但实践很难?
国内很多学者对此有着研究,而且其实也有互联网巨头在内部推动这种管理变革,比如腾讯、阿里推出的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尽管其推出的背后有官方之手的推动,但其的确在当下繁复的低迷的全球经济局势下,对互联网公司转型甚至所有面临数字化转型机遇的所有企业都有着关键意义。
那么,到底在顶层设计端该怎样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提供的意见,可供反思。
“第一,作为组织的管理者,你一定要有’兼顾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只关心组织的成长、组织的目标,我至少认为,它不符合我组织管理理念。
“作为组织本身,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组织的成长到底是用规模效益来评价,还是用’让社会变得美好’‘让员工也变得美好’来评价。”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互联网员工加班生态,只有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们真正将员工视为企业利益的盟友、战友,才可能彻底实现。
而对于员工们来说,必须摆正心态,修好内功。陈春花认为,从组织的角度来讲,一定是绩效导向,没有绩效的组织一定活不下去。在组织里面,只有“角色”,而没有“人”,如果你把自己看得特别重,最后会发现组织没有把你看得那么重,你得胜任一个角色才变得重要。
正如今天互联网员工们面对裁员大潮一样,该担心失业的,或许不是这批互联网的佼佼者,而是那些可能被他们降薪替换掉的员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