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影响居民消费的堵点有哪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也是居民幸福指数的刚性体现。当下,是什么原因让居民消费意愿消失,“自觉”放弃幸福?

一是失业增加就业不稳,可支配收入下降,居民消费能力持续减弱。居民消费能力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工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投资收入等构成,对大多数居民特别低收入阶层来说,可支配收入只有工资收入。但受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许多居民赖以生存的工资收入因失业停工或已不再,或一降再降。据悉,仅2022年上半年国内就有40多万家企业破产,1-11月全国城镇失业率均值达到5.6%,占全部人口41%的低收入人群月均收入仅有1000多元。手中没钱如何消费?稳定消费者收入预期、提高低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是重振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

二是社会分配失去公允,贫富间差距扩大,居民消费倾向不断降低。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全范围、多层次扩展趋势,这种差距既体现在现金收入上,更体现在财富拥有上;既体现在城乡差距上,又体现在不同行业中。数据显示,我国排名前1%的富人占有财富总量高达33%,而底端25%的居民只拥有财富总量的1%。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3倍,行业收入差距则高达15倍。同一蓝天下,出生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贫富差距如此悬殊,不但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也极大地抑制着居民的消费意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告诉我们,中低收入阶层才是社会商品购买的生力军。

三是公共服务作用不显,多层次保障缺位,居民后顾之忧有所放大。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是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国家也明确要求各地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的确,学校在建、医院在建、养老院在建、住房在建,但除去9年义务教育,大多数居民每月刚过千元甚至刚过百元的工资收入或养老金,是住得起院、买得起房、养得起自己、还是上得起养老院?建固然重要,但建完了事,不配套考虑利民惠民政策,不让老百姓真正用得起,就算不上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之说更无从谈起。

四是基础产品同质过剩,发展型产品不足,居民消费升级无法实现。经过40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供给已经从无到有、从缺到余,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资已极大丰富,可以说我们已跨过单纯的生存需求,开始向发展享受型迈进。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更渴求优质化、高端化、差异化的产品服务。事实上,在高端产品上,我们的品牌、设计、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严重不足;在新兴服务上,我们的优质养老、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优质娱乐等方面严重缺项。时代在发展,人们希冀在提升,当下有效供给的不足已无法刺激和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欲望。

五是城乡网点布局失衡,双向性物流阻滞,居民买卖路径严重不畅。相较于城中商场林立,乡村商业网点少且分散。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村的买卖渠道仍是小卖部和大集,所卖物品也只是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品种少的可怜且过期和劣质产品充斥其中。至于娱乐休闲、康养保健等消费场所,根本不见或简陋至极。近年来虽有电商补充,但收取等不便之处很多,有消费意愿的居民往往有种欲购无门的感觉。同时,农村的物流通道特别是冷链物流仍然落后,很多地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根本辐射不到,以致于农村生鲜产品运不走卖不出。畅通国内大循环,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是重要的一环。

六是政策抑制仍然存在,消费环境不友善,居民消费权益没有保障。当前,我国消费领域仍然管制较多、干预频繁,各种审批许可不胜枚举,不但在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领域进入壁垒较高,而且在人员流动、高端消费如汽车购置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限制性政策。与此不同的是,在社会信用体系、产品质量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等方面,我们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导致餐饮、家政、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消费良莠不齐,一些假冒伪劣商品层次不穷,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居民消费意愿,需要一个人们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环境,而非处处设限,甚至一禁了之。

“堵点”不除,消费难兴。国家正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而“通堵疏淤”,在这场即将到来的轰轰烈烈的扩大内需运动中,你能受益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