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与GDP相关的文章,数以万计。各国、地区的经济规模有多大,在多种激励因素下,实现了多高的增长幅度,亦或是因为疫情、地缘政治、战争等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下跌。
比如2022年的俄罗斯,普京总统在经济会议上明确提到,GDP预计会下降2.5%;南生曾撰文表示,俄罗斯通胀水平达到两位数,可抵消经济实际下降带来的损失,GDP数额反而会变得更高。
还有美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只有2.2%,看似平常,但通胀高企,并已成为推动美国GDP创新高的最大因素——达到了“接近25.5万亿美元的高位”,新增数额超过2万亿美元,领跑全球。
有网友感到迷惑不解了,难道货币超发、能源和食品价格暴涨、地缘政治等因素引起的物价高企,还能提升GDP?我们提到的各国经济规模有多高时,难道把通胀也计算进来了吗?
答案是:GDP具体数额中,的确包含了通胀
我们需要先搞清楚GDP的具体定义,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商品和服务总价值,简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请再看一遍GDP的核心定义——生产出来的最终商品和服务总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里面的“中间品”,计算的是“增加值”,不是总产值,也不是营收总额,更不是总市值。
一个企业的营收总额假如有1万亿,其增加值能有2000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那些用三星集团的营收、市值与韩国GDP做比较,得出占比高达30%的结论,是很荒谬的。
GDP定义中,还需要重点理解的是“生产”,突出的是创造新的商品或服务,不包括资产转移部分。比如证券交易,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所有权买卖”,都不纳入GDP核算中。
GDP定义中,第三个需要重点理解的是“一定时间内”,可以是季度,也可以是年度。不是本季度、年度内新生产的商品,不算入进来。请记住,GDP不重复计算。
以包括二手房、二手车在内的二手物品交易为例!假设,您在2022年买了一套二手房,这房子是2015年建设的,早已算入2015年的GDP,不会再重复算入到2022年的GDP中。
以后再有人用房地产交易总金额对比GDP,得出经济高度依赖地产时,请您狠狠地批驳。这种算法,不仅不了解GDP是增加值的属性,还不了解GDP强调时间属性,不计入二手物品交易。
二手物品交易中,除了买卖双方外,还有中介在参与。这些中介为了撮合买卖双方,付出了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关收益,这些是需要统计的。因为,这些服务是中介机构新创造出来的。
GDP定义中,第四个需要重点理解的是统计“生产出来的最终商品和服务总价值”,这个总价值是按“现价计算的绝对额”,自然包括了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因素,的确纳入了通货膨胀。
以我国统计局公开的国民经济核算报告为例,注释部分明确提到:绝对额按现价计算。超过121万亿元人民币的GDP,是以2022年我国境内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来计算的。
但3%的经济增长,却是按不变价计算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剔除商品和价格上涨因素”。换言之,GDP及其增长率,是两个不同的计算维度,分而治之。
GDP数额中,如何剔除通胀因素呢?
上文提到,GDP数额中的确包含了通胀因素,计算GDP增长率时又需要剔除通胀因素,那如何剔除呢?
《经济学原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教科书,里面曾提到“基年价格”,人为地设置一个基准年,并因此将GDP一分二。按当年、当季现价计算的GDP,称之为“名义GDP”,用来国际对比。
名义,两字可以省略,直接写成某国GDP有多大。例如:美国2022年的经济规模已接近25.5万亿美元,我国GDP超过121万亿元人民币,这些都是名义GDP.
以人为设定的“基准年价格”为计算标准,得到的GDP,属于“实际GDP,英文是real GDP”——实际两字不能省略,一旦省略,就会被认为是“按现价计算的名义GDP”。
在美国,当前使用的基准年是2012年。
用这一年的物价,统一核算2013年、2014年、2015年……2021年、2022年的GDP,得到的数值都属于美国各年份的实际GDP。
由于都是按同一个物价标准核算的,不就等于剔除物价上涨因素了吗?不就等于摒弃通胀或通缩因素了吗?
按2012年的基准年物价核算,美国2022年的实际GDP为200322亿美元,2021年的实际GDP为196098亿美元。两者计算,新增的实际GDP数额为4224亿美元,增幅为2.2%。
这个2.2%,就是美国2022年的GDP实际增长率,“实际”两字可以省略,直接写成“美国2022年的GDP增长了2.2%”。
我国当前使用的基准年是2020年,用这一年的物价,分别统计2021年和2022年的实际GDP,用前后两年的实际GDP相互比较、计算,得到的增幅为3%,就是我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认为设定的“基准年”是经常改变的。我国一般五年一改变,美国十年一变化。下一次,我国基准年会调整为2025年、2030年;美国会调整至2022年、2032年、2042年……
通胀高企时期,名义增长率作用凸显
温和通胀时,我们重视经济实际增长率,但在通胀走向全球背景下,仅观察经济实际增幅已不能全面体现各国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还会让一些网友感到迷糊——GDP明明提升2万多亿美元,为何仅上涨2.2%呢?
这个时候,需要给网友算出名义增长率,就是纳入通胀之后的增长幅度。换言之,就是直接采用前后两年“按现价计算的名义GDP来计算”。
仍以美国为例,2022年的GDP初值为254746亿美元,2021年的修正数值为233158亿美元,新增21588亿美元,名义增速高达9.3%——提到这个增幅时,千万莫要省略“名义”两字。
再看咱们中国!2022年的GDP初值为1210207亿元人民币,2021年初值为1143669.7亿元人民币,新增66537.3亿元,名义上涨5.8%。与美国名义上涨9.3%相比,低了3.5个百分点。
看实际增速,我国是3%,比美国的2.2%高一些,表明我国经济实际提升力度仍在美国之上。但美国通胀幅度更高,在推动GDP创新高方面,起到了更大的影响力。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