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传统货币运作模式分析(探究明朝货币是如何运作的)

中国古代的货币,经历了大概几个时期,最初人们以物易物,货物本身就是货币,没有其他代表物品价值的专属货币。按照现代一般的看法,货币起源于商朝,人们发现以物易物的方式颇为不妥,因为物品之间有不同的价值,于是找到了一种作为交易中间物的东西——货币,这个时期的货币以贝壳类为主,根据贝壳不同大小、形状等代表着他们不同的价值。

 

直到春秋时期,金属制的货币出现,金属制货币的出现,货币本身有了实际价值,这是第二个阶段。直到宋朝,宋朝经济发展迅猛,涉及到大量货物交易的时候,金属制货币再难完成其职责,于是“交子”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古代首次出现纸币,这也意味着中国古代的经济进入新的时代。到了明朝,古代货币基本区域完善,主要以铜币、纸币、金银这三类为主。

一、铜币——洪武通宝

明朝也是历史上经济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关于货币的改革,明朝前前后后进行了数十次,总结为三大次。第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初立明朝,将铜币“洪武通宝”作为法定货币,第二次是禁止金银的交易,将纸币“大明宝钞”作为法定货币,第三次是张居正改革之后,将白银作为唯一通用货币。这三个阶段,明朝货币各有所不同的职能。

 

首先看铜币,明朝第一代铜币是朱元璋尚未建立明朝就已经制造的“洪武通宝”,元朝末期,朱元璋为了推翻元朝统治,大肆敛财,却发现始终不够,于是开始只要铜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财力不足的问题。到了明朝初期,“洪武通宝”因为其历史意义,成了明朝法定的货币。同时为了防止明间仿制铜币,《大明律 · 刑律》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匠人罪同,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减一等。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里长知而不首告者,杖一百;不知者,不坐。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一百。

这项律法表明,私铸铜钱者“绞刑”,甚至是购买假币都刑罚从重,这其中原因大概是因为私铸铜币等同于叛乱,因为明太祖灭元靠的也是私铸的铜币而成功的。但是因为私铸铜钱有利可图,并且明朝冶铜技术完全成熟,而且发现大量的铜矿,所以明朝的铜不值钱,制作成本低,私铸铜币其中虽然风险大,利益也大,所以有不少人冒死私铸铜币。

私铸的铜钱与官方的铜钱含铜量也有不同,为了保证不被发现,又能有利可图,私铸铜币者在铜中混入其他金属,减少含铜量,同时又能保证铜币的质量与国家的相同。虽然铜币方便交易,而且“洪武通宝”又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意义,可是铜币用来作为主流交易货币还是有些不便。铜币以五百为一贯,一贯铜币大概有现代重量单位的两三斤,一匹布却需要好几贯的铜币,所以出门,如果要买价值较大的物品,还需要随身携带几十斤的铜币,太过于麻烦,这与大量私铸铜币成为铜币运作的两大弊端。

 

二、纸币——大明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纸币应运而生,虽然纸币在宋朝就开始以“交子”的形式出现,但是自宋靖康之耻之后,纸币的价值就远不如从前,曾经一度被废。明朝为了解决铜币的弊端,开始发行纸币,也就是“大明宝钞”。但是摆在世人面前的是,铜币以及金银本身也具有价值,所以他们能作为货币流通,但是纸币,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纸币能作为货币流通完全是通过法律赋予其的价值,但是这种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很难被人认可。

为了让百姓认可纸币,大明宝钞实行初期,政府通过在赋税、商税以及盐铁等民生出发,使用大明宝钞,会在这些方面所有优惠。但实际上是百姓依旧只信任金银铜等,对纸币完全是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一张纸完全没有价值。在这样思想下,国家只能强制性使用大明宝钞,因此严禁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并且对金银交易加大刑罚,希望以此使大明宝钞流通市场。

初期这种强制性措施在表面上确实有些效果,可时间一长,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国家大肆印制纸钞,致使通货膨胀,明朝御史提出“比岁钞法不通,皆缘朝廷出钞太多,收敛无法,以致物重钞轻”。虽然当时还没有“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可是明眼人也看的出来,因为印制纸钞太多,导致纸币减值,货物升值,也就是现代经济学理论里的“通货膨胀”。

而且,因为纸币的成本更低,如果能做到以假乱真,那么假钞简直是一本万利,所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假钞,《大明律》提出,伪造宝钞者绞刑,在利益的驱使下,即便风险再大,也有无数人去制作假钞。

 

三、银——白银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假钞的大肆流通,都导致大明宝钞的崩溃,也直接扰乱了大明的经济和政治,大明岌岌可危,为挽大明这将倾的大厦,张居正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张居正改革”,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农业等方方面面。

在经济方面,规定白银为大明唯一通用货币,同时为了稳定百姓,原本的大明宝钞在一定时间内也能拿到政府换取白银,不过换取比例并非一换一,纸币的贬值,换取白银需降低一定的比例。之后废除纸币,只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意味着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货币改革,最终以白银胜出结束,确定了白银的最终的经济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