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商业世界里有两大主要摩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另一个是代理问题。
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有什么重要的区别呢?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实我们讲的是事前,这个“事”就是签约。
也就是说我们在签约之前可能会存在对信息掌握得不全面、了解得不充分,也就是说一方具有另外一方所不具备,或者是观察不到的信息,这个就是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向选择的问题。
代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事后,也就是在签约后,我们会有看不见的行动,这个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德风险的问题。
我给你举一个买保险的例子,你就能够理解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区别了。
信息不对称就是说,在事前我们谁会去买保险?
一定是那些风险更高的人,他第二天就要去蹦极,他才会去买保险,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有风险高的人才会去买保险。
代理问题或者说道德风险的问题就是事后,也就是说在我买保险以后,比如说我买了车险,我可能就不会像原来那样仔细地来看管我的车辆,因为我知道反正我买了保险,车丢了有人赔,或者说我买了财产险,我就不会像原来那样关心我家里会不会着火,因为我知道即使我房子烧毁了,也有保险公司来赔偿。
所以通过保险的这个例子,你就应该能够区分出事前和事后,或者是我们所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在公司治理里边,我们究竟怎么样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信号传递。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逆向选择的问题。
我为什么先给你介绍逆向选择问题呢?很简单,因为它是发生在事前的。我之后会给你介绍发生在事后的问题,也就是道德风险问题。
说起逆向选择,它实际上最早是由美国一个经济学家叫做乔治·阿克洛夫,他在1970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里边,首先提出来的。在这篇文章里边,他其实考虑的是一个二手车的市场。
比如说你现在走入到一个二手车的市场,这个二手车市场里边有三辆二手车来卖,它们都是宝马车。
对于买家来说,你其实并不了解这三辆二手宝马车它真实的性能怎么样,但是卖家他是具备这方面的信息的。
假如说这三辆里边有一个保养得非常的好,就跟新车一样,我们管它叫做优等车,假设它价值100万;还有一辆车保养得一般,我们叫做中等车,它的价值是50万;还有一辆车保养得非常的差,我们管它叫做劣等车,它的价值是30万。
作为买家来说,你没有办法区分出这三辆车,因为这三辆车漆都喷得很漂亮,长得一模一样,你也区分不出来,只有卖家才知道它的真实价值。
作为掌握信息比较少的一方,就是你,你愿意出多少钱呢?
你可能只愿意出一个平均价,对吧?100、50,加上30的一个平均价就是60万。当你出价60万的时候,那个优等车的车主,他就不会愿意把他的车卖出去了,他不愿意卖出这个价值100万的车,最后只拿回60万,所以他就会从这个市场里退出去了。那么留在市场里边的只有中等车和劣等车。
当你知道留在市场里只是中等车和劣等车的时候,你可能就又会调整你的出价,再出一个平均价,50万和30万的平均价就是40万。
当你出价40万的时候,那个中等车就又退出去了,对吧?那个车主肯定不愿意卖。
所以,最后留在市场上的只有那辆价值30万的劣等车,这就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
因为阿克洛夫在1970年第一次提出了这个逆向选择的问题,所以他在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阿克洛夫,你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他的太太你一定听说过,就是前美联储主席耶伦,就是那个白头发的老太太。
这个逆向选择的问题除了在经济学里边,其实在我们金融学里边也有很多的应用。
比如说一个企业发行股票,它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我们这些投资者,其实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而企业的内部高管是能够区分出来的。
假如说我们有两类公司,一类公司是未来发展非常好的公司,一类公司可能表现得不会那么好,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区分。这个时候这两类公司都来发行股票,一类公司的股票可以值50块钱一股,另一类公司的股票只值30块钱一股。
但是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没有办法区分,所以我们只愿意支付平均40块钱。那个好公司看到我们的出价以后,他就不会再去卖股票了,所以留在市场上的只是最差的公司,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逆向选择的问题。
我再给你举一个银行贷款的例子,基于一个给定的利率,谁会去银行去贷款?一定是那个风险更高的借款人才会去银行贷款,这就是另外一个逆向选择的典型的运用。
所以一句话,到底什么是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质量高的人或者质量高的企业退出了这个市场,你可以粗略地把它理解成为,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这么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市场上交易无法进行,市场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逆向选择在我们生活当中到处可见,我们怎么来解决逆向选择或者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
什么样的信号更可信?
什么是信号传递理论呢?信号传递理论,它的逻辑就是我们有两方,一方具有信息,另外一方不具有信息。具有信息的这一方,可能通过做一件事情来传递一个信号,告诉不具备私人信息的这一方,他的真实的水平或者是他真实的质量。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信号理论最早是由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一个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在1973年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论文,第一次提出了信号理论。
他当时写这篇文章的逻辑是什么呢?
在他还是哈佛大学的一个经济学博士生的时候,他发现哈佛商学院的这些MBA学生,他们好像来读了两年书,其实好像也不是特别努力地在学习,课上讨论一些案例,基本上一到晚上,就去酒吧、去K歌,或者去追女生,然后晃晃悠悠,反正这两年就过来了。
他们虽然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是等到毕业的时候,他发现这些哈佛MBA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非常好的工作,他们的薪酬比入学前可能会翻倍,翻两倍甚至更高。
他觉得这个现象非常的有趣,所以他就做了一个模型,就是所谓的信号传递理论。
他的逻辑就是,比如说我一个求职者,具有私人信息,我知道我到底是一个能力更高的学生,还是一个能力更低的学生,但是我的雇主是不知道的,他没有办法区分出来。
那么信号理论到底是什么呢?
它的核心逻辑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一方没有办法知道另外一方真实的价值,所以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通过发射一个信号,告诉信息劣势的一方,自己真实的价值。
那么,我们要想让我们传递的信号更加可信,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就是“行胜于言”。也就是说你要让你的这个信号更可信的话,你必须要做出来。而且,它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对于高能力的人,他发射这个信号的成本,要比那个低能力的人发信号的成本要来得更低,这样他的这个信号才会更加的可信。
在这个模型里边,当一个人去求职,他能够发射的信号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受教育。
我们还回到哈佛MBA这个例子里边,他所谓受教育都是有成本的,他在他的模型里边,这个成本并不一定是学费,而是一个人受教育里的不适,或者说是负效应,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成本。
在他的逻辑里边,好学生或者说能力比较高的学生,他可以轻松地完成哈佛的学业,老师也喜欢,同学也崇拜,他的成本会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而那些能力比较低的学生,首先他考不上哈佛,就算考上哈佛,他吭哧吭哧地学习也非常的费劲。
所以他通过受教育这件事情,他能够因为成本不一样,就能够区分出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和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在他的模型里,他假设这个教育对一个学生的水平没有任何的作用,也就是教育很无用,即使它不能够提高一个学生的能力,它是无用的,它也能够作为一个信号机制,能够告诉雇主谁是高能力的人、谁是低能力的人。
所以对于信号理论来说,它有两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必须要有信息不对称,具有更多信息的这些人首先来行动发射这个信号;第二个条件,就是这个信号必须要对其中的一部分人,要比另外一部分人发射这个信号的成本要来得更低,这样这个信号才会可信。
为什么那么多人买名牌,买豪车。
很多人不是为了享受,他只是为了向外部传递我不缺钱的信号。有些开豪车的人只和开豪车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是一个很好区分每个人价值最简单的信息。
在我们生活当中传递信号的例子也特别的多,比如说婚姻其实也是一个信号,婚姻本质上是一个契约。
当一个男生娶了一个女生,他其实做的事情就限制了自己很多的自由,比如说他到晚上9点和哥们儿一起吃饭、喝酒、吹牛,到9点他就必须要回家,或者说他赚的钱,零花钱都要上交,他其实限制了自己很多的自由。
他通过结婚这件事情就发射这个信号,告诉这个女生,你看,我确确实实是喜欢你,我确确实实愿意和你在一起,所以我宁可限制了我这么多的自由,我也愿意和你在一起。而那个没有特别喜欢这个女生的男生,可能就不愿意放弃这些自由。
刚才我举的是个男生的例子,其实女生也存在,比如说我们中国有一种说法,很早有一种说法叫做以身相许。
以身相许是什么意思?其实在中国的古代人是很封建的,女孩儿这一辈子只能和一个男生在一起,这都是套路了,像英雄救美以后,美女一看这个英雄高富帅,她说什么?说小女子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假如说英雄救美,美女一看这个英雄矮丑矬,那怎么说呀?那只能说小女子无以为报,来世做牛做马,这就变成来世了。
所以你通过这个例子,你就能够知道,以身相许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非常强烈的信号,她只有真的这么愿意去做才会去做。因为这样做的话,对于真爱来说以身相许的成本会来得更低。
企业如何传递有效的信号?
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的高管可能知道一些企业的外部人员不知道的信息,内部投资人和外部投资人也会有信息不对称。
那么企业高管怎么来解决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
他就可以通过传递信号的方法,告诉企业的外部投资人,自己是一个兢兢业业为企业努力工作的经理,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牺牲股东的利益。
企业传递信号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个就是企业高管的主动降薪;第二个就是企业的自愿信息披露。
我们会看到很多企业的CEO,他会主动把自己的薪酬降得比较低。
比如说2019年3月5号,我国某公司它的CEO就发公告,他说我要主动降薪,我把我的年薪降到8万人民币每年,每个月还不到7000块钱。他做这个动作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就是要告诉外界,我要努力地为企业来工作。这个主动降薪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当时克莱斯勒的情况非常不好,负债累累,它的总裁就主动降薪到一美元。
后来很多的高管都模仿他,比如说像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比如说像特斯拉的马斯克,他们都是只是收取一美元的这样一个年薪。我国像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他也只收取一元人民币的年薪。
还有比如说像平安保险的董事长马明哲,当时在2008年的时候,报出来他的年薪是6000多万,当时引起了舆论的哗然,所以在2009年的时候,他就主动说我收取零年薪。其实他向外界想传递的信息就是,我要和我的员工同甘共苦,我要努力地去工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企业高管为什么要通过降薪来传递这个信号?
其实你也知道,对于企业高管来说,他的工资只是他薪酬的一部分,他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像股票、像股票期权,股票和股票期权更多的是代表企业未来的收益。
所以当一个企业的CEO,他主动降薪的时候,他其实向市场上传递的信号是什么呢?是他对这个企业未来非常的有信心,他更多地去依赖于企业未来的收入。他的股票、他的期权部分来给他更高的报酬,而不是靠企业现在的现金。
所以企业的高管主动降薪,他传递的就是一个非常正面、非常好的信号,因为对于那些好的高管来说,这个信号的成本来得更低,逻辑就是因为,他可以通过股票和股票期权来赚钱。
第二个在公司治理我们常见的传递信号的方法,就是信息的披露。
你知道一个企业上市以后,每一个季度都要向公众来披露自己的信息。尤其我国最近开启科创板,来试行注册制。
注册制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就是你企业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企业的信息,而且你需要披露企业的各个方面的信息,把企业暴露在监管机构、暴露在新闻媒体、暴露在投资人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企业的高管就没有办法做那些蝇营狗苟、损害股东利益的事情。
那么,一个企业愿意上市,愿意把自己暴露在众多监管的目光之下,它实际就是在发射一个信号,告诉投资者,我是一个好的企业,我不会损害你的利益。
尤其在上市了以后,我们知道除了证监会要求的强制的披露,很多企业还有很多自愿的披露,也就是在强制披露之外,它自愿披露更多的信息。
这些自愿披露其实也是在向市场上传递一个信号——我这个公司不会做损害股东利益的事情,我的公司治理是非常好的。
而那些公司治理比较差,或者说公司的高管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的人,他就不会去做这些自愿披露,或者他就不愿意上市。
不管是强制披露还是自愿披露,其实都是向市场传递一个我是好公司的信号。
在本世纪初,著名的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安然是一家石油公司,它财务严重造假,包括给它做的审计公司的安达信也和它串谋,合伙起来造假,以致它的股价虚涨,一直涨到100多块。
但是后来它财务造假的事情被揭发出来,造成安然的轰然倒塌,几十人受到了刑事的追责,连安达信也倒闭了,所以原来是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最后就变成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所以安然的教训告诉我们,虚假披露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包括在美国,后来由于安然事件,美国也通过了SOX法案,加强了对公司治理、对信息披露、对内部审计的监管,所以也使信息披露成为公司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在不完美的世界里边,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者说是逆向选择问题,这也是我们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头号问题。那么到底如何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呢?
信号理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发射一个信号来给信息劣势的一方。
这个信号要可信,它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这个信号要有成本;
第二个条件就是发射这个信号的成本,对于那些优质的企业、那些优质的人才,要比那些相对来说劣质的企业或者是能力比较低的人,这个信号的成本要来得更低,这样这个信号才会更加可信。
那么在公司治理里边,企业可以通过高管的主动降薪或者是更频繁的披露,来传递这样一个好的信号,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