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剪刀差,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知名论点,其基本含义是:包括粮食、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在内的初级产品往往具备“科技含量较低、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产业进入壁垒低,附加值也较低的特点”,属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之相比,汽车、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无人机、轮船、半导体芯片、机械设备、电子和电器等则属于具备较大科技含量的工业制成品,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资本或技术集约型产业。
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科技发达的国家往往利用他们掌握的产业优势,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相对较低的初级产品,对外出口价格更高的工业制成品,从而获取较大的贸易盈余,这就是工业剪刀差。
但这种经济学理论,在当前却受到了较大程度的质疑,出现贸易顺差的不再是德国、韩国、日本这样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强国,反而是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这样的资源出口国获得的顺差越来越高。
报道称,今年5月份德国出现了“最近30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日本连续第十个月出现逆差,且5月份的外贸逆差超过了2.38万亿日元;今年上半年,韩国创下历史最大贸易逆差,达到103亿美元……
在多国贸易逆差加剧的背景下,俄罗斯的外贸顺差在今年前5个月达到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印尼的外贸顺差金额虽然远低于俄罗斯,但增幅也都达到了两位数。
这是否意味着,工业剪刀差理论失效了呢?南生认为:从当前各项数据来看,似乎真是如此。工业剪刀差理论强调的是“自由贸易”,当下的国际贸易市场实质上正在遭受各种干扰因素,破坏了工业剪刀差理论的生存环境。
在自由贸易理论指导下,国际市场上的商品流通要遵循“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要求”。那些不具有较强科技和工业能力的国家,主要以初级产品作为出口主力,科技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商品流通遵循市场规律。
但现在的国际贸易市场却发生了异变,部分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抬头,加征的数千亿美元关税严重阻碍了商品的自由流通。明明能以更低的价格进口商品,非要人为地抬升价格,推动逆差。
自俄乌冲突以来,以美国、欧盟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加大了对俄罗斯的限制力度,破坏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供应格局。使得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需要付出数倍的成本获取资源,当然要逆差了。
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沙特、阿联酋等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特别是俄罗斯,虽然出口到欧洲市场的能源商品出口下降了,但东方市场可以弥补,能源类商品的出口数量降幅实质上很有限。
再加上能源价格暴涨带来的影响,使得“俄罗斯出口的能源类商品数量有所下降,但获得的贸易收益却能翻倍”,顺差大幅提升。换言之,人为因素干扰下,工业剪刀差理论在当下被“供求关系理论”打败了。
最后一个因素是:能源类商品的技术进步,低于工业制成品的技术进步强度。工业剪刀差理论诞生之时,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占据较大比例,大多数国家不具备工业能力,工业制成品属于相对稀缺的商品。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上涨,工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相当之高的水平,生产出来的商品数以万亿美元计,人均占有量不知翻了多少倍。但石油、天然气、煤炭、粮食这些初级产品的产量提升幅度有限。
再加上资本干扰因素,能源和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拉升了这些商品的稀缺属性,推动价格暴涨。换言之,宏观经济学中的部分理论已经被人为干扰因素破坏了,理想被现实打败了。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