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偶然有一只从鹰窝里滚下来的小鹰,恰好摔到鸡窝里了,小鹰接下来的日子都跟鸡仔生活在一起,长大了以为自己也是一直鸡,每天吃虫,啄沙,抬头看到天上的飞鸟,也会艳羡的扑腾几下翅膀。
天意使然,一天大鹰从悬崖旁跌落,生死关头伸开了翅膀,展翅翱翔,大鹰成了老鹰,雄鹰。
黄鼠狼听说这个故事后,在鸡窝边的悬崖上立了牌子写道:不展翅高飞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只雄鹰!
然后黄鼠狼天天在悬崖下捡摔死的鸡吃。
我们在看这个故事时,拥有上帝视角,自然是会心一笑,在感慨老鹰没有正确的环境引导而蹉跎了些许时光的时候,也叹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而摔死在悬崖底下的鸡,更为黄鼠狼的手段而拍手叫绝。
现在,圈子里流行的很多手段,包括商家自己,包括运营操盘人员,包括阿里官方,包括代运营等等,在云首网络看来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些踪影。我经常跟群友聊天时有说道:大人穿小孩的衣服会撑爆,小孩穿大人的衣服会走路跌倒。
淘宝的成功大家有目共睹,阿里商业帝国的打造,淘宝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淘宝开创了阿里商业帝国的神话。
但是阿里巴巴诚信通,这个以阿里巴巴自身命名的平台,它的萧条也是大家心中有数。虽然阿里巴巴目前是国内毫无争议的B2B中的NO.1,但是随眼可见的是大批的死店,还是很有年份的那种死店,很多老板就只是缴了个年费,然后就让阿里巴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那里挂着。
说个不好笑的笑话,云首网络十年前从学校踏入社会,从事电商。那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进入如日中天的B2C,也就是淘宝C系平台;一个是秋风萧瑟冬凉凉的B2B,也就是阿里巴巴B系平台。
最终选择压宝在阿里巴巴B系平台。
那时的云首网络想法很简单,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淘宝C系已经如日中天,进去是后生;阿里B系还是一片萧瑟,搞得好可以称为先驱。
可是这一等就是十年,等待阿里巴巴平台的兴起,把云首网络从一个刚出学校的愣头青等成了已婚已育的中年油腻大叔。可是阿里B系才刚开始如雨后新苗,在抽丝发芽。
些许唏嘘....
严格来说,2016年,应该可以说是阿里巴巴诚信通的一个历史纪年,阿里巴巴本部开始抽调精锐人手来打造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
2016年6月10日,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正式推出了实力商家服务。
2016年10月,阿里开始推出实力商家的KA商家服务,但效果不明显,商家花了大广告费,甚至出现50W元推广费被操盘小二一周花光的情况,流量很多,客户成交很少(我一位浙江金华的朋友亲身经历,他甚至想去阿里总部闹事,最后不了了之)。
2017年6月左右,阿里KA计划内部性破产,大批相关职员被打散、离职、重组。
2017年11月左右,阿里新推出通天计划,又称“联合生意计划”,本意是让实力商家中的部分商家拔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却意外的催生了大批线下很有实力,线上却再三疲软使劲过流水的“伪通天商家”,这里因为没有达到阿里本意,只是靠过流水形式而达到月销售额的通天商家,不是靠真正实力起来的,所以云首网络称之为“伪通天商家”。
2017年11月尾,12月初,接连又推出“封神商家”,直至2018年6月,又有小道消息在传,“封神商家”可能要取消。
2018年,阿里巴巴本部调动了其中包括七公(花名)、破天(花名)这样的淘宝系大佬来繁荣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
注:以上时间、事件可能会有部分不准确,均为云首网络凭记忆所写,凭各方消息汇总而成,部分事件非云首网络本人所经历,有不明确之处,特此申明,还请各位看官慎重对待。
我们可以看到,阿里巴巴平台,也是拼尽了心思,想来繁荣阿里巴巴诚信通平台(这也是云首网络心心念念所希望看到的,在我的公众号里还有一篇文章《憋住,不哭。阿里中小型卖家的血与泪》中有写道跟阿里内部人员的沟通,阿里巴巴也是在心心念念的想一起去改善好这个平台,为阿里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跟阿里商家一起共赢),但是,好像阿里巴巴诚信通这个平台本身不怎么买账,阿里巴巴的商家也不怎么买账,阿里巴巴上的采购客户也是不怎么买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
我们从这两个平台的构成最本质的因素之一:买家,来尝试着拆解找一下背后的原因(其实云首网络本来还想从卖家层面来尝试着拆解探讨一下的,但请大家原谅一下云首网络,柴跳跳(我小孩的小名)的预产期快到了,整天又有一些事情要忙,紧绷着的神经真的没太多的时间来静下心好好抠字,请见谅,请海涵)。
淘宝买家群体:
1、买家基数大。
2、买家是有最终购买决定权的冲动型消费。
3、买家是终端消费群体,复购率低,转介绍高。
阿里买家群体:
1、买家基数小
2、买家为无最终购买决定权的冷静型采购。
3、买家是非终端消费群体,复购率高,转介绍低。
注:求杠精放过,上面这段话说的是大盘数据,小数据的话也有企业采购到淘宝大批量采购;也会有终端消费群体流漏到阿里上进行小数量购买;部分重复消耗品在淘宝复购率高,部分产品在阿里上复购率不高。
我们来探讨下买家行为背后隐藏的信息(为了方便归纳,我们将淘宝定义为C端,将阿里定为B端,以下以C端、B端简称)。
1、C端买家基数大而B端买家基数小,就概率方面而言,这代表着C端发生线上交易的频率相比B端要高(据估算,C端的买家基数应该是几百倍于B端的买家基数。买家就是流量,所以等比换算的话,C端的流量是B端流量的几百倍)。
2、C端买家是有最终购买决定权的冲动型消费,而B端买家是无最终购买决定权的冷静型采购。打个比方,有两个身份,一个身份是柴跳跳的父亲,一个身份是一家母婴类目淘宝卖家的采购人。我在C端以柴跳跳父亲的身份来购买小孩用的毛巾,尿不湿,我看中就买了,只要卖家的图片和评价能打动我,只要我负担得起,只要柴跳跳用得着,使劲买买买就行了,C端购买我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我在B端以母婴类目淘宝卖家的采购身份采买的话,我首先要考虑店铺目前各类产品的销量,要考虑公司的产品定位(在开发新品时),其次要考虑仓库现有的库存(在补充已有款式时),还要对比市面上的价格,还要考虑供应商产品的质量,还要考虑公司的可以批准流通在采购上面的现金,并且产品采买回来之后我还不能自己用,是要拿去卖的,采买少了会导致店铺断货,采买多了会导致库存过多而采购资金进账,B端采购我完全不能自己做主。看到没,在这里就决定了,C端的双十一活动受到价格刺激柴木头可以以柴跳跳父亲的身份疯了似的买买买;而B端,任你321大促活动力度多大,柴木头都要以企业采购负责人的身份全盘兼顾,我只能按照我店铺的需求来进行合理的采购,你刺激不了我多少,我又不是做尾货的,屯那么多货干锤子。
3、C端买家是终端消费群体,复购率低,转介绍高;而B端买家为非终端消费群体,复购率高,转介绍低。这是个什么概念?还是上面的例子,还是那两个身份,我在C端发现了一款好用的婴儿理发器,我买了一支觉得非常好用,必须妥妥的五星好评啊,但是这玩意估计能从柴跳跳刚出生用到他三四岁都有可能,在这款婴儿理发器坏了之前我不会再去买新的,所以C端从复购率这块对我来说极低。但是当我身边有亲戚朋友恰好有这个婴儿理发器的需求时,因为我自己使用过觉得确实很好用,我就会强烈的建议有这块需求的他们去购买,所以C端从转介绍这块对我来说极高,C端通过转介绍这块他们能将已成交客户裂变为许多的新客户。还是这个婴儿理发器,我在B端找到供货厂家,通过运营销售的共同努力,将它开发成了公司非常好卖的产品,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销量和利润,公司店铺一直在销售,我就会一直进行补货采购,所以B端从复购率这块对我来说极高。但是这款产品,我不会介绍给其他的同行,我甚至巴不得他们的采购瞎了找不到这款产品,甚至会想尽办法让厂家只对我们进行供货,同行是冤家,他多卖一支我们店铺就会少卖一支,所以B端从转介绍这块对我来说极低,想通过已成交客户裂变成新客户几乎不可能。在这块决定了C端的重点在于不断地引流量割韭菜收人头,吸纳新客户;B端的重点在于开发合适的款式,做好产品保护措施,服务老客户。一言以蔽之,C端是流量为王;而B端产品为王,渠道为霸(这里涉及到阿里卖家的运营方式,话题有点大,真要写的话还能再单独写一篇,在此就不多做讨论了,请原谅柴木头的懒癌)。
最后,我们再回顾上面,阿里巴巴从2016年至今,这诸多的大动作,其实在看来,真的就是拿C端的东西生搬硬套到B端,一直围绕着流量展现做文章,以权重、活动为手段,不去深层次适应B端市场进行量身定做式改造的话,确实会艰阻处处,困难重重。
大人穿小孩的衣服会撑爆,小孩穿大人的衣服会走路跌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