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一举一动备受世人瞩目。近日,一份报告将中国再次推向了万众瞩目的焦点:5月24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2018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得分89.02分,排名较去年上升5位,至第13位,上升幅度在众多经济体中表现突出。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缘于两大指标改善:一是对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二是政府规章进一步简化提升了营商效率。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提升和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生产力。
该报告的观点比较中肯,但并非很全面。笔者认为,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关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也许能够更加全面地解释中国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原因。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或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以下六点:(1)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2)需求状况,主要是指本国的市场需求。(3)相关及支持产业,指这些产业和相关的上游企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指的是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力与国内竞争对手的推力。(5)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政策的影响不可漠视。(6)机会,属可遇而不可求的因素,机会可以影响四大要素发生变化。这六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
从“钻石模型”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上述大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首先,生产要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佳绩。中国在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港口等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在通信基站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仅2017年前三个季度就新增移动通信基站44.7万个,总数达604.1万个;今年贵州省贵阳市开通贵州省联通第一个5G通信基站。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家的竞争力。在知识资源方面也有喜人的进步,据2018年1月4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介绍,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5.6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2018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5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由52.2%提高到57.5%。增强长幅度较大。
其次,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战绩喜人。有经济学家指出,产业革新和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凸显国家竞争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本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回顾我国过去近40年经济快速增长历史,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互促进,有力地推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相互补充,促使我国不断融入国际产业分体系,借助已有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成果,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我国实现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关键时期,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在这方面,中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具体而言,中国在高铁、核电、通信、航空航天、船舶、电子、能源等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使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高铁、航天和核电技术,已成为中国工业的三大名片,对整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取得很大成功。近年来,不少中国高科技优秀企业表现抢眼。世界头号通讯器材制造商华为,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818亿美元,增长了32%。据预测,华为的销售收入将在今明两年跨过千亿美元大关。在电子行业,华为将是继苹果和三星之后,第三家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的电子公司。此外,中芯国际、中微半导体、百度、网易、小米等高科技公司也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可以说,大量高科技民族企业的出现使中国经济整体的竞争力得以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高科技企业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的质量和发展潜力。
此外,高效且强有力的政府是中国竞争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内政方面,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经济,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启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并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外交领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较大进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联大系列高级别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中国成功举办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同主要大国加强协调合作,与周边国家持续推进全面合作,同发展中国家不断深化友好合作,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中国政府切实有效又不失前瞻性的内政外交政策,促进了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在市场需求方面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北京为例,据5月25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通知》显示,2017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101599元,月平均工资为8467元。居民收入的增加自然带动内需增长,提高了国家竞争力。
在机会方面,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正处于第六次技术革命的前夜。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对国家命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19世纪末,落后的美国和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二种机会窗口”,通过跳跃式发展,在电力电气和重化工业等当时的新兴产业上一马当先,迎头赶上并迅速超过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业结构依旧停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水平。由于“制造业智能化革命”凸显的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导产业的装备制造业、研发部门及其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而这些部门的核心工作则是研发并制造替代所有体力劳动中脑力劳动的机器人智能设备,也就是使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智能化。中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3D打印、超级计算机等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产业并不落后,甚至有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面临难得的“机会窗口”,可以说,在新的技术革命开始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实现整体“弯道超车”的可能性比较大。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在如此多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其抢眼的表现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20%的洲际型大国,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提高对于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支持与鼓励,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作者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关系专业博士,从事国际安全、地缘政治思想和军事装备及战略战役战术理论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